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一)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這篇小說寫的是青年教師林震被調到區委會後,在工作中碰壁,困惑,迷茫的故事。小說以處理痲袋廠黨支部的問題為中心情節展開敘述,通過工作和愛情兩方面,塑造了林震,劉世吾,趙慧文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小說的中心人物林震,他富有理想主義,對黨支部的歪風邪氣不滿,他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但他又是單純的,和劉世吾等人比起來是弱小的,他懷著一股熱情想要改變組織部存在的一些壞習氣,勇敢的向上級提出批評,卻沒想到沒有任何人給予理睬,他感到氣憤,也使得他的反抗意志更加堅定。他有過惶恐,但卻沒有退卻。林震與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一樣,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的新生兒踏進社會,對一切充滿了熱情。在他的頭腦中,生活就應該像黨允諾的一樣,單純明朗,人們應該按照黨章那樣循規蹈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困惑,自然也不能接受。但令人佩服的是,即使對革命的熱情被壓迫在社會的洪流中,也仍然繼續為之努力。他就是社會主義新勢力與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鬥爭的象徵。也許有的人會說,若干年後的林震,或許就會被社會同化,對社會屈服,成為下一個「劉世吾」。這不禁讓我想到另一篇小說《活動變人形》裡那句靜宜對倪正吾說的話;「人們都是這樣的,年輕時候覺得社會不合理,要和社會作戰。最後卻總是要和社會和解,個人與社會達到彼此的兩利。」選擇沒有對錯,只要記住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

趙慧文也挺有意思。她和林震是年輕黨員的兩種代表。前者初入社會積極性還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打擊,後者則是在工作和婚姻中遇到挫折後漸漸失去了熱情。當她遇到林震之後,她說自己好像又年輕了,不難想像,林震就像那以前的自己,但現在的她終於還是在那氛圍中失去了勇氣,默認不反抗。而林震的出現,仿佛又帶給了她一絲的希望,她理解林震,鼓勵林震,支持他與一些組織部的歪風邪氣作鬥爭,做她沒有勇氣做的事。很多人說在那個年代,趙慧文是聰明的,既達到了想要的目的,又不怕損害自己的利益。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劉世吾。他在小說里被塑造成一個新式官僚主義形象,身上帶有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和習氣,但卻一點也沒讓我討厭。他是一個有智有謀的人,會統籌大局,懂得適可而止,也是對一切事物看得最透徹的一個人物,心裏面什麼都明白。他有時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並且還有一套堅固的理論,「領導藝術論」、「成績基本論」、「條件成熟論」。他仿佛是一個看透一切的「哲學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07.htm>」,成了對事業、對生活的旁觀者。他沒有熱烈的愛,也沒有強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喜歡沉浸在小說,詩歌的假想世界裡,他不想睜開眼睛去看到這個紛擾的世界,但是生活和工作又必須繼續下去,所以他只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他和林震在餛飩店吃飯的那一段,確實讓人覺得很動容,他連用了幾個「我曾經」「我想」,他何曾不努力過,何曾沒有抗爭過?他也曾血氣方剛懷著滿腔熱血想要乾出一番大事業,但現實的摧殘也將他磨礪成如今的樣子,他終於厭倦了,覺悟了,總之那一段,把劉世吾寫得既無奈又心酸。從另一個角度說,林震只是組織部一個新來的黨員,但劉世吾不同,他是組織部的副部長,他當然可以將問題上報,可以主動去抓工作,但要是出了什麼差錯,他努力幾十年的職位還保不保得住?得到的越多自然就更害怕失去。所以他只好裝作漠不關心,只好常常將「就那麼回事」掛在嘴邊,只好與民眾和工作都保持適當的距離。他只是一個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了官僚主義的犧牲品。這也是他的可悲之處。更是他性格複雜性的表現。

在網上看到一則非常精彩的評論:「小說中的組織部內的人物的形象,就像我們人生所必經的幾個階段。林震是我們作為社會新鮮人的青澀時期,趙慧文是在社會受挫後的低潮期,韓常新是一心為名利奮鬥的中青年時期,劉世吾是看破世事的倦怠的中老年。而我們必須在複雜的社會,劇烈變化的社會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會做一個林震那樣勇於抗爭的人嗎,你會因為挫折而像趙慧文一蹶不振嗎,你會像韓常新那樣華而不實嗎,你會想劉世吾那樣看破世事嗎。總有一天你會的,我們有可能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個人或他們的合體。」也許做一個理想主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和生活和那些錯誤的對立面鬥爭的勇氣。即使是深諳世事的劉世吾,也會對林震說一句:「有原則的並不只有你一個人。

千帆過盡之後你仍然可以選擇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也可以在紛擾的現實社會中學會適應。成熟和單純永遠不是對立的。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二)

小說直接從題目就可以知道有個年輕人來到了組織部,而這個年輕人卻是不輕易放棄的。

林震是個富於理想主義精神、勇於進取的人。當他來到的組織部門時,對黨工作充滿了神聖的憧憬,他很單純,也有些幼稚,比如根據電影裡全能的黨委書記的形象來猜測黨的工作者的,不乏有些天真。他帶著他滿腔的熱血來到組織部,就像小說當中開始不久寫道「他帶著一種節日興奮心情跑著到組織部第一副部長的辦公室去報到。」這是他跟劉世吾的第一次見面。劉世吾是個有經驗以及經歷的人,在他的面前,林震顯得是弱小的,他只能集中最大的注意力去聽他講一些他覺得相當深奧的概念。但是這時候他還是高興的。當然正因為他和劉世吾對工作的態度的不同導致兩個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在討論痲袋廠問題的區委常委會上林震顯得有點執著勇猛他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一個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王清泉個人是作了處理,但是如何保證不再有第二、第三個王清泉出現呢?」並擲地有聲地表示:「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就不能容忍黨的機關的缺點!」但同時他又是矛盾的他判斷不清究竟那樣對,是納斯嘉的「對壞事絕不能容忍」對呢,還是劉世吾的「條件成熟論」對。劉世吾老道有經驗,他總能把他的思想打壓下去,變得模糊。

劉世吾的精神世界裡充滿了冷漠,但這並不等於往日的革命熱情在他身上已經完全泯滅。不,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時也有不滿之感,因而他為了擺脫自己對實際生活的厭倦感情和無聊心緒,常常貪婪地讀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從中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夢想一種單純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當他睜開眼睛來看現實的時候,那種「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懷念過去的戰鬥生活,然而對於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卻陷入極大的痳木與冷漠。像劉世吾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革命到來之前,昂揚興奮,對革命抱著詩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觸革命實際,他們便容易失望。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它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繁瑣的事業。對於劉世吾來說,如果過去那種暴風驟雨式的、充滿激情的戰鬥生活曾經鼓舞過他,那麼當前需要進行堅韌、瑣屑的日常工作的時候,現實在他眼裡就失去了詩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內心要求,而變成了他的負擔。因此革命熱情隨之衰退,疲憊情緒應運而生。他自己的靈魂里害上了與時代對立、無愛無憎的精神冷漠症。

你會很容易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裡描寫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情,那些忙忙碌碌,漫不經心地工作場面;拖拖沓沓卻假裝正經的工作態度;毫無效率也不負責任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到只為應付局面的工作用語;那些假惺惺的場面在現實生活中還依稀存在。或許文學的價值就在這裡吧,它反映的永遠是生活的深層面。

小說的中的林震,就像我們現在許多的年輕人一樣對生活充滿熱情,但是現實卻總是無可奈何的,就像王蒙在自傳《半生多事》中說的那樣青春洋溢著歡唱和自信,也充斥著糊塗與苦惱。青春總是自以為是,有時候還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燒情感。青春有鬥爭的勇氣,青春也滿是自卑和無奈。青春必然成長,成長又會面臨失去青春的惆悵。

但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依舊要奮鬥著,「要更積極,更熱情,但是一定要更堅強。」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三)

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第9期《人民文學》上發表。

作品描寫了某區委組織部新來了個年輕人林震,他了解到組織部長劉世吾和工廠建黨組長劉新對生活缺乏熱情和敏感,對工作不講原則,對人民失去了責任感,使基層黨組織在發展方面出現了不少問題。林震尖銳地批評了機關工作中的消極因素。

小說表現了強烈的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的思想主題,劉世這個官僚主義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義。

《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是一部描寫一個新人來到一個有著固定秩序,傳統習俗和價值約束的世界後與這些「規矩」發生摩擦的故事。闖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於舊勢力的強大,這種故事的結局一般都是悲劇。這部小說則有不同。小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說明作者也是抱著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創作這部作品的。

林震無疑代表著理想的一面,但從小說敘述的角度來看,他更像一隻「眼睛」,小說的基本情節便是根據他的見聞和感受展開的,我們也從這隻「眼睛」中看到了現實中諸多難盡人意之處,而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新政權中舊官場的種種陋習。

小說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劉世吾這個形象。他堪稱組織部的靈魂,是現實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他參加革命多年,經驗豐富,精明強幹而且多才多藝。他對王清泉的處理很難說不恰當,對趙惠文的勸說也很難說不合情,但為什麼在林震和趙惠文的眼中他就不是一個好乾部呢?因為在他身上有太多官場的一些不為人所察覺而又與主流價值觀不相適應的東西。

林震代表著大多數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有朝氣,有想法,對舊觀念、舊事物抱著批判的態度,眼睛裡揉不得沙子。這是年輕人性格中最寶貴的因素,也是改變常規的新鮮力量。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存在,我們的社會才有變革的可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