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讀後感(一)
讀完了《麥田的守望者》這本書,我的眼前湧現出一個少年的樣子——他是大人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太不「像話」。而他的成績也是那麼的糟,幾乎沒有人會喜歡他。他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討厭這個骯髒的世界,他討厭表里不一的人,他討厭身邊虛假的人,但是,他卻必須和他們交往。他討厭看電影,可到了閒來無事時,他總是去電影院打發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的好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偽君子斯特拉德萊塔……但是他討厭他們,但是卻只有無奈,因為他無法改變現狀。他看不慣這個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勇敢和堅強。但實際中,他卻很膽小。被別人欺負以後,只會做一些虛幻的白日夢,來幻想自己把他們打敗時的情景。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是靠著些虛假的幻想來安慰自己。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二)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淨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著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後遊蕩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濕濕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打開MP4,聽著《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著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繫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著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痳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著,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桿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迴蕩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著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著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著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三)
這本書我也是一口氣突擊完的。
但是實際上讀完之後我有些失望,我本以為,書的作者同我一樣有著深深的救世情結,嘗試種種方法,但實際上,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之外,並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對於書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愛的人上床」,以及「對小朋友很有愛心」
但是很明顯,「我」並不是一個很能同周圍的人、同社會保持和諧關係的人。
他覺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虛偽」於是很不屑。()
其實我覺得該書的中心思想(對不起,國小語文課養成的歸納中心思想的習慣)句並不是僅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說「我」是個追求得不到東西的人,有時候估計自己得不到於是就沒去努力。
總的來說,本書瀰漫著一股悲觀情緒,讓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來,苦悶正如毒癮一樣揮之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過好幾位「我」的老師,不過這些老師多數乏善可陳,比較不靠普,就連「我」最信任的老師也有Gay的嫌疑。
我覺得這些老師是有所指代的,老師本應作為社會的教育者,但是他們自己的不良導致了教出來的學生是那個樣子,作者無疑對於社會的教育制度也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的。
《麥田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義者的絕望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