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讀後感(一)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能夠一邊複習原文,一邊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領悟」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僅讓我學習並領悟了「如何領悟」,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領悟。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領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十分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因此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忙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持續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領悟,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齊,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的長處去領悟,以他的短處為自我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領悟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領悟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領悟;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譯註》讀後感(二)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了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鍾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鍾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著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裡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鍾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鍾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我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我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三)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我想要的東西。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應如何度過自我性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我的人生。其實,這正是咱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鐘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聯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咱們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愛與眾不一樣,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齊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咱們的職責,將一隻只凝聚著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正因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因此能夠安於貧窮,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愉悅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愉悅。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我心靈的安穩和愉悅,正因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我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
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愉悅,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愉悅,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咱們每個人在領悟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領悟的,也是咱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正因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咱們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