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讀後感(一)
終於有機會細細品讀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聽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經是21世紀的初葉了。在世紀之初的幾年間,哈耶克的名字被一眾「大家」反覆提及,幾乎成為「聖人」的代名詞。他對於市場和自由經濟堅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論的毫不猶疑和沒有任何折扣的態度,的確也使得他本人和所發出的聲音是如此的振聾發聵,令人無法不肅然起敬。
我是個懷疑論者,所以即使對於哈耶克這樣的大家,也總是要從一旁的角度先靜靜地欣賞,然後才能夠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這並不意味著我先入為主的「狹見」,恰恰相反,我的「旁觀」,首先(同樣地,也)是沒有折扣的吸收和尊敬,並非要從中挑出什麼「骨刺」。
但我卻是要對著一眾「信徒」表達我的高度懷疑的。信徒者,特別是一定要「第一時間」展示自己擁躉和篤信態度和地位的,總是要在心中揣著這樣或那樣的目的或者期望,至少是一種捨我其誰的爭先精神。所以在「信」的階段,通常是擇自己最能夠產生共鳴也是最容易影響他人態度的內容,儘快地將它們曝光,且不斷強化。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解讀」和「詮釋」。古往今來,「大家」風範,大概就是如此。
而哈耶克,以及他的著作,恰恰最適合「信徒」們的傳播並載入自身的意象價值,從而將這種所謂的「價值」延伸並快速產生出不同於原作者本身的影響力。他的觀點直接、簡潔,幾乎完全擯棄學術家們慣常的繁瑣求證和引用,並且「最恰當」地切中要害。一些文字幾乎不需要解讀,就能夠輕易地套用於近80年時間跨度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和時點。它們如此恰當地洞察了計畫經濟與專制制度的必然聯繫,並且"更恰當地"闡釋了市場與自由經濟的美妙表現,以至於這種闡釋輕易地就能夠被轉譯為一種先知般的「預言」,並使之與現代民主制度產生了美妙融合。
總之,哈耶克的思想,不僅具有完美的預言特徵和文字及邏輯的表現力,更具有完美的現實映照,有著比《聖經》更加迷人的內外兼修的實踐意義和觸手可及的魅力。這當然會使得「大家們」,特別是希望成為一個變革時代助力者甚至核心推動者的「精英們」浮想聯翩,不能自持。
通往奴役之路讀後感(二)
讀完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我真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心中的不少結,被這樣的閱讀解開了。書裡有些說法,讓我茅塞頓開。
我們這一代已經忘記,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這不僅對有產者來說是這樣,而且對無產者來說一點也不少。只是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許許多多的獨立行動的人的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方能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掌控在一個人手中,不管這是在名義上是屬於整個『社會』的,還是屬於一個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
我是從「搞集體」的時代過來的,這樣的說法,放在三十年前,我肯定要認為是大逆不道,現在,經歷了、看過了那麼多世事之後,我才認同它為真理。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真理在那裡,它等著人去認識,去產生共鳴。
我們的計畫者給我們的撫慰是,這種獨裁主義的管理「僅僅」適用於經濟事務。例如美國最著名的經濟計畫者之一蔡斯向我們保證說,在一個有計畫的社會裡,「政治民主是能夠保持的,如果它把自已幾乎僅限於經濟事務的話」。這種保證往往伴隨著這種暗示:只要放棄我們生活中屬於(或應當是)比較不重要的方面的自由,我們就會在追求更高的價值方面獲得更多的自由。因此,那些憎惡政治獨裁這一觀念的人往往叫嚷著要求有一個經濟方面的獨裁者。
有人企圖將獨裁的經濟與民主的政治雜交在一起,但在哈耶克看來,這是不可能的。我也認為不可能,絕無可能。獨裁的經濟需要管理,而管理即權力,所以,獨裁經濟必然導致獨裁政治,而獨裁政治才能將獨裁經濟貫徹到底,這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著手計畫經濟生活的民主主義的政治家很快就會面臨這樣的選擇:是僭取獨裁權力,還是放棄他的計畫,而極權主義的獨裁者不久必定會在置一般的道德於不顧和遭受失敗之間作出選擇。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那些無恥之徒和放蕩不羈之人,才在一個趨向極權主義的社會裡有更多的獲得成功的希望。
這個哈耶克,真有一雙能預見未來的「毒眼」。中國歷史和我的經歷可以為他的這個理論作證,在獨裁者身邊和極權主義社會,小人太容易得志,而有自己主見的人往往遭到壓制。獨裁者喜歡豢養搖尾乞憐的狗,而這些狗又必須靠它們的敏銳的鼻子,四處打探人們的隱私,並胡亂咬人,以此作為它們的晉升資本。
雖然在競爭社會中,窮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擁有遺產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競爭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單憑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權者的恩惠致富,才沒有任何人阻撓個人致富的努力。
一個富人得勢的世界仍比一個只有得勢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試問誰會否認這一點呢?
以前,我們總是批評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資本主義社會有這樣的時候,但看看我們的現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比任何時候的資本主義都更唯利是圖。而且,在中國的社會中,唯利是圖者是以正道自居的,下層民眾明明知道那些高高在上者不是什麼好東西,但都敢怒而不敢言,最後看到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於是只得臣服於這種惡勢力,在無奈中助長這種惡勢力的發展。
一切企業家都喜歡既能享受在競爭社會裡他們當中的成功者所得到的高額收入,又能享受公務人員的安穩地位,這是不足為奇的。
前幾年,我也參與了討論我們國企老總們能不能拿天價報酬這個問題。看到哈耶克的這句話,我想,那個討論真的沒必要。我有個同事,這幾年一直做高中的班主任,很累,年收入幾萬元。他老婆在他學校附近的農商銀行做職員,年收入比他的兩倍還要多。她的勞動強度不比他大,她所從事的工作要求的技術水平不比他的高,她憑什麼收入是他的兩倍多?類似的事情,在中國真是太多了,人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關於這一點,哈耶克同樣有精闢的論述:
私人壟斷很少是完全的壟斷,更難長時期地存在下去,或者私人壟斷通常不能忽視潛在的競爭。而國家的壟斷則是一個受到國家保護的壟斷——保護它不致受到潛在的競爭和有效批評。這在許多場合下就意味著,一個暫時性的壟斷獲得了一種總是保障其地位的權力,也就是一種差不多一定要被利用的權力。如果理套用來抑止和管制壟斷的權力現在熱衷於包庇和保護它所委派的人們,如果本來要由政府消除的一種弊端現在卻要政府負責管理它,如果批評壟斷的行為就等於批評政府,那麼,要想使壟斷替公眾服務的希望是很小的。政府在各方面都被經管壟斷企業的事務所纏身,雖然它對個人具有不可抗拒的權力,但就它在制定政策的自由方面而論,它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壟斷機構等同於政府機構,從而政府本身也越來越認同管理者的利益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利益。
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像各國有銀行,像鐵路、電力等部門,它們的權力就是它們的利益,它們的權力和利益又是封閉的。它們的服務完全無法跟它們得到的利益相提並論,甚至成反比。反對一個有錢人並不難,而且只要有理,往往會見效。但反對一個有權又有錢的人卻太難了,即使是再三的反對也往往收效甚微。
讀《通往奴役之路》,我不但可以看到哈耶克的清醒、理性和智慧,還可以經由他的引用,沐浴更多人的智慧之光。「所有權力都易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會腐化」,這是阿克頓勳爵的至理名言。「總是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荷爾德林的這個說法,為後來多少血和死的事實反覆證明!
只有在自由主義的時代,法治才被有意識地加以發展,並且是這一時代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不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了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正像康德所說的那樣(並且在他以前,伏爾泰也用非常相似的措詞說到過),「如果一個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
我們曾在法治與自由之間糾結了太久,而且一直沒有廓清這個問題。一個人,如果只需服從法律,那他就是自由的。這個說法,將成為我人生的信條之一。我想加上一些自己的說法。這個法律,必須是經過充分討論的。如果在法律的制訂過程中,我根本沒有參與進來,我也沒有任何表決權,那麼,我憑什麼要服從這樣的法律。我之所以服從這樣的法律,是沒有辦法,因為法律和法律背後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根本無法和它對抗。即使如此,如果我只需要服從法律,哪怕這個法律很不像樣,我也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自由。可是,我在遵守法律之外,還需要討好領導,還需要按照潛規則行事,我的自由在哪裡?我做人的尊嚴在哪裡?人人平等是法律最起碼、最開始也是最後的尊嚴。當法律沒有任何尊嚴而成為一紙空文的時候,普通百姓就必然毫無人格與尊嚴。
幾乎在讀完《通往奴役之路》的同時,我看完了萊辛的長篇小說《金色筆記》。作一點說明,《通往奴役之路》,我是坐著朗讀的,而《金色筆記》,我是躺在床上看的。聯想到以前看過的奧威爾的《 1984 》,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大的一個謊言終於在我心中暴露出了它最無恥最兇惡的真相——我永遠不會再相信它了,我只希望它早日徹底死亡。百節之蟲,死而不僵。但我相信,它離又死又僵的那一天不遠了。
通往奴役之路讀後感(三)
《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在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這本書為他贏得廣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聲譽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這本書中論證道,當時正在計畫中的福利國家不是為個人自由的戰鬥在和平時期的繼續,倒是朝著專制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因此,他認為追求計畫經濟,其無意識後果必然是極權主義。為了反對這種計畫經濟,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貫堅持的古典自由主義觀點,同時,也允許適度的政府活動,但這僅限於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動形式。應該強調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義包括對許多有用的社會制度的讚賞,但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發行動的後果,而不能是人設計的結果。這一論點是從休漠、亞當?斯密和蘇格蘭歷史學派那裡繼承過來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由此出發,哈耶克認為,()良好的社會不是簡單地依賴於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內追求私利,相反,它應依賴於一套複雜的法律、道義傳統和行為規則的框架,這套框架的特點應該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所理解和認同。
這部著作從問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學術界中存有爭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本書本身的內在悖論。我們知道,哈耶克這本書的觀點來源於關於市場和其它非主觀設計的制度所具有的「自發秩序」的特性的思想。這種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不可避免地陷於社會進化和團體選擇的爭端之中。他對選擇機制特點的論述與自由主義的關係並不總是清楚的。這些論點的非理性特徵與其高度理性的幾近烏托邦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形成鮮明的對照。《通往奴役之路》一書所存在的這種缺陷,日後也為作者本人意識到,他在後來出版的《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處涉及這個難題,試圖將古典自由主義與「進代」的主題結合起來。至於這一嘗試成功與否,尚有待評說,但哈耶克及其著作無疑對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對政治思想領域中古典自由主義的復興發揮了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