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錄讀後感400字(一)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為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品人錄》之品項羽中,寫了當時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的性格與特點。當時楚霸王項羽最後自刎烏江,劉邦就這樣一舉奪得天下。許多人奇怪,向項羽這樣的貴族為什麼最後竟輸給了一個小痞子?因為項羽是貴族,不免有幾分貴族氣,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而劉邦一文不值,可他會用人,韓信、張良,若不是劉邦也不會有今天了。
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太驕傲,認為自己最有能耐。項羽就是擺在這一點。「驕兵必敗!」
我們有學習劉邦能忍的精神,當時韓信有謀反之心,劉邦忍著,反而對他有利。做事不能驕傲,不能衝動。只有這樣,才能笑到最後。
品人錄讀後感400字(二)
《品人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品述幾個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邦、項羽、曹操。
劉邦,也許是小時候對劉邦的了解不夠深入,總覺得劉邦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因為他害死了曾經親如兄弟的項羽,慘死在烏江里。後來才逐漸懂得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劉邦是一個心高志遠的將相之才,雖然有很多行為不雅,但是在那個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劉邦與項羽相比更加的冷靜理智,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殺死自己的敵人也無可厚非了。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當上了漢高祖,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項羽,從小耳熟能詳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項羽總是抱著一顆憐憫、惋惜的心情,感覺他的江山被他的結拜兄弟奪取,最後被逼得烏江自刎,《品人錄》卻告訴我,項羽之所以失敗,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項羽的性格原因,鴻門宴上有機會除掉劉邦,卻有著與劉邦的「婦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劉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漢朝王國,一個冷靜、有大智慧,一個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婦人之仁,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王,也就顯而易見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家,他擁有極大的度量,擁有自己的雄才偉略,精力旺盛、才智過人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謹慎又仔細、小心,雖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儘是罵聲相比,很多人對於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發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幹在當時的年代幾乎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忌憚三分。所以後人評價才曹操是三國亂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國亂世時代中的梟雄。
歷史的真相總是充滿著複雜和神秘,《品人錄》揭開歷史真相,使我對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雖然他們最終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但正如書中所寫的,不管是劉邦、項羽、曹操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因為他們都具備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們是不同類型的英雄,劉邦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則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梟雄」。人們對於英雄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品人錄讀後感400字(三)
看過《品人錄》之後,我覺著這個人是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全官道德,但是專制獨裁的權力必然不能讓海瑞實現他的理想,海瑞是個成功的人麼?是,他在後世留下了清官的好名聲,同時他也是失敗的,他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只在他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才有兩斤肉吃,可想而知她的母親平常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他的孩子全部夭折,我想和他家的營養條件有關係,那麼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的生活,想必不會幸福,他也不能看見老百姓過上不被封建專制殘害,不被腐敗官員盤剝的生活,他也不能讓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振興,於國於家,他都沒有成功,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雍正,我讀出來兩個字:孤獨。()他在前45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謹小慎微,不能夠表現他的真實性格,他聽從康熙的教導,書寫「戒急用忍」來強制自己壓抑自己,他不能表現自己的才華以免遭到康熙的質疑和兄弟的猜忌,他不能和兄弟放心地接觸,這種日子過一兩天可以,一兩年可以,但四十多年,性格難免不扭曲。當上皇帝后,更是高處不勝寒,雍正最需要的,就是「誠」,所以他行事非常乖張,他既希望能夠和人真誠相待,又從心裡猜忌別人,既對他人表現大愛,又在翻臉時讓對方永世不得翻身,這正是孤獨者有的表現。一個孤獨者,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真誠待自己,然而也最怕自己最愛的人辜負自己,雍正即是這樣。
在中國這個重群體輕個體的文化環境,一個人越是有才華就越孤獨,因為他很容易「不合群」,破解之道,我認為,關鍵在於兩個字:開放,只有開放了,互相間的交流就會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彼此吸引,不同的觀點的人也會彼此影響,從而讓一個人更加進步。要充分地尊重個人,讓每個人的價值都有體現,這樣,英雄也不會只是顯得悲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