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六國論讀後感

六國論讀後感(一)

今讀二蘇《六國論》頗感新奇,曾不想這舊事之中還有這麼多道道。不過,依我之見,二蘇文章看似行文舒暢,合情合理,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因素,就不難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這也就影響了作者看待六國破亡事實的眼光,其文恐怕未點到實質。

蘇澈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在於不能聯合魏韓,使力量未被團結。我說非也非也。

.在《過秦論》中就有提到六國曾在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這時的秦國又是怎樣的呢?秦國「開關延敵」,這就不得了了。嚇得諸侯「逡巡而不敢進」,於是「從散約敗」。試想,十萬之地,百萬之師,這是必爭的戰鬥,可諸侯卻不能將「叩關而攻秦」堅持下去,這說明什麼?這說明諸侯畏秦之勢。六國雖然合縱,但各國都有本身利益的考慮,所以就造成了他們徘徊不定,導致對秦之勢的懼怕,從而敗北。諸侯畏秦之勢,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說,秦圍趙,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結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慮,不敢出兵。魏國的十萬大軍其實已壓趙境,只秦國一句「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以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使十萬大軍不敢越趙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傳魏王軍令,毛遂拔劍威脅楚王,才得以救趙。

那麼蘇洵的六國論又是怎麼說的呢?蘇洵說「六國破亡,弊在賂秦」。六國的滅亡在於用土地賄賂秦國。他的理由是賄賂秦國不僅使自己失去了強大的依靠,還使「暴秦之欲無厭」,從而走上了滅亡的道路。我說非也非也,

這「六國破亡,弊在賂秦」的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們應該看深一些,問一句「為什麼六國要賂秦?」當年秦攻趙,說,信陵君和春申君帥軍擊退了秦軍,但還有後話。後話是趙向秦求和,趙國割地。看,秦軍已被擊退,睏乏不已,按常理來講趙國即使無力追擊秦軍,最次也應該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賂秦,但趙國卻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時之安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國之勢在當時以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國滅亡不在於賂秦,而在於懼怕秦國之勢。

秦以其勢統一了天下,其實縱觀當時之局,可得勢者並非只有秦國。在當時可與秦較力者,還有齊、楚二國。此三國實力其實難分伯仲,只是秦國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在此,秦國的連橫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國氣勢的作用。楚王因張儀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齊國的聯盟,又經過與秦魏齊之戰,使之銳氣大減,即而滅亡,起因受蘇秦讒言,廣樹外敵,連年征戰,致使其國力削弱,孤立無援,結果導致齊國氣勢銳減。此後,秦國以其無以可敵之氣勢占盡天時,地利,從而一統天下。

由此,我們知道其實統一天下,並不一定要有過於強大的軍隊,有的應該是氣勢。商湯憑七百里的地方,統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號令諸侯。憑的是什麼?是氣勢!秦國有強大的氣勢,而諸侯畏懼它的氣勢,這就是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六國論讀後感(二)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古時的秦國最早也和其它戰國列強一樣,都是周武王滅商以後分封的諸侯,只不過當時遠不如其它諸侯的封地大,並且又西臨戎秋,立國條件非常惡劣,可以說危機感從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隨在秦國國君身邊,以後秦國西滅戎秋,南並隴蜀,擴充國土,休養生息,變法圖強,致使國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過秦穆公其時稱霸僅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討伐不義,攘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問一問周朝九鼎有多重。

當時天下大勢,周朝已是積貧積弱,諸侯實力卻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問鼎中原統一中國之大事任誰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說去做了,只是由於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中原諸侯之間或安於現狀不思發展,或因蠅頭小利兵戈相見,或淫穢奢侈之風盛行,最終導致各國國力漸弱積重難返,而此時天下人心思定,連年征戰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都嚮往著能夠遠離戰爭,安居樂業。

而此時的秦國卻由於百年來的招賢納士輕徭薄賦,已是內有富足倉廩,外有勇將良相,秦國當時情狀:一是人才濟濟,百餘年間,前有流落楚國雲楚被秦人用五張羊皮換回遂得名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後有因《過秦論》一文被秦人追回成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張儀等可用之才,這些人都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軍力強盛,當時的秦國軍隊被稱做虎狼之師實不為過,據秦兵馬俑研究來看,秦軍排兵布陣進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連續射擊的三排勁弩手,後有手持兩米長槍能殺人於遠處的五排步兵,輔以戰車衝陷敵陣堪稱所向無敵,況且當時秦國的政策得力獎懲嚴厲,軍士殺敵原為奴隸的可以入籍為民,戰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遷並獲五金重獎,而臨陣動搖擅自退後者不但自己會被處,而且會禍及全家,以此軍隊對付已識書禮的中原諸強,實在是勢如破竹。

三是國力大增,由於秦國當時地處西南,蜀中漢中平原因為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並投入運營,已成為當時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國強國富民的政策,國力強盛便成為必然。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六國論讀後感(三)

蘇家三父子都寫過《六國論》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特色。

我其中比較贊同蘇轍的。他對天下形式都有分析。六國的滅亡並非是偶然 ,而秦的統一也不是必然。

我認為對《六國論》哈、還是要有新的思考,六國滅亡秦國統一,還不都是六國的問題嗎?為題的答案不唯一。為什麼秦國可以統一,而趙國。楚國不行了,趙有,廉頗,令相如,更不用說,強將輩出,而為什麼被秦國最終所滅「遠交近攻」只有秦才能想出來,()我想不盡然呢。六國歲自亂陣腳,可當時秦也並非強大。可秦懂得不驕不躁,在無形中滅了六國。正如書中所說「韓魏折而入秦然後秦人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所以說秦朝的統一,不僅是六國的自取滅亡,也是秦國的過人軍事,因為幾時六國聯合抗秦也不能戰勝,戰爭中聯合作戰最怕聯合方彼此不信任,這樣雖然聯合君人多財粗,但不可能取得勝利的,與此有一個反列,三國赤壁之戰周瑜與孔明相互信任即使曹操的船隊再多也「強努灰飛煙滅」可見六國指望命該如此。

要想取得發展,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順應歷史的潮流做到這一點,雖然秦國的方法不正當但反過來想想,真正的戰爭不是個人義氣。戰爭最終目標是勝利,所以這裡戰爭最好的方法是減少自己的損失很顯然秦國做到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