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狄更斯雙城記讀後感

狄更斯雙城記讀後感(一)

「那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糟的時代;那是充滿智慧的日子,又是充滿愚昧的日子;那是信念堅定的時期,又是滿懷疑慮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又是黑暗的季節;那是遍布著希望的春天,又是讓人絕望的冬天。人們擁著眼前的一切,卻又一無所有;人們全都在直奔天堂,又都在直下地獄……說這時代好也罷,壞也罷,都只能用最極端的對比字眼來評價它。」

這是一個在炮轟巴士底獄的大革命時代發生的充滿曲折和情感磨難的故事,是一個從愛的角度來看十分感人、從理的角度來看又似乎十分離奇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和主人公們命運的發展無需在此贅述。

「紅旗捲起農奴戟」,這是書中除了情節之外留給人們的第一個強烈印象。正是貴族王族階層的橫徵暴斂、草菅人命,才有了那一場天翻地復的偉大革命,成千上萬饑寒交迫的人們在「自由、平等、博愛,否則寧可死」的紅旗號召下,拿起了武器——從槍枝到木棒、刀子、斧頭、長矛,甚至古塊,終於推翻了罪惡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一個勞動階級發號施令、揚眉吐氣的共和國。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從書中人們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這種「暴烈」——在成千上萬的人民翻身作主的同時,一批批敵對分子被送上了復仇的斷頭台。與之同時,正如書中那位編織婦女——德發奇妻子所說——為了「斬草除根」,他們無辜的家人也遭受了滅門之災。我想,這種令人寒心的現象決不是作者對革命的肆意歪曲。從中國近代史的湖南打倒一切土豪劣紳的農民運動,到全中國「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任何一場革命,都會有大量這種事情發生,都會有同樣的悲劇出現……

在這場大革命中同樣死於革命斷頭台的羅蘭夫人在臨刑前發出過「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何等痛徹!正如書中最後所寫:「我看見巴薩、克萊爾、德發奇、復仇女神、那個陪審員以及法官等等一連串的新壓迫者在往日壓迫者的毀滅上產生了。」革命的狂風暴雨中,總有所謂「沉渣泛起」,他們呼風喚雨,作惡多端,極力想把革命變成一種瘋狂的報復,變成一種血腥的獸行。所以,每一場偉大的革命,人們總可以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以寫出許多它的豐功偉績,同樣可以寫出許多被革命風暴摧殘的個人悲劇,寫出許多革命時期近乎瘋狂的殘暴事例。狄更斯就是從後者來看待和描述那場發生在17世紀法國大地的大革命。所以書中的革命者幾乎都成了變態狂、虐待狂,沒有自己思想的應聲蟲和莽夫。

大學期間曾經借過一本英漢對照的《雙城記》簡寫本,那時只是匆匆一覽,似乎沒有多少印象。今日利用閒暇重讀這部名著,深深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力是何等深厚細膩。讀完不禁提筆胡亂寫了這些,算是一篇小小的讀後感吧!

狄更斯雙城記讀後感(二)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鑑,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民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民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民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民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

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民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黛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著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讚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和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和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繫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構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敘、插敘、伏筆、鋪墊等手法,是一部曠世之作。

狄更斯雙城記讀後感(三)

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顧名思義,他記敘了兩個城市間的故事。整個故事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記敘了露茜以及她所愛的人們的悲慘命運。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時期,正是英國和法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國王和王后相信什麼都不會改變。」作者的這句話讓人發笑,覺得太天真太荒謬,而事實的確如此。在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巴黎和倫敦,人們痛恨國王和一切貴族,而巴黎情況更為嚴重。貴族們依其權勢將他們的仇人送進活墳墓——北塔監獄。主人公露茜的父親馬內特醫生,他僅僅因為知道了一個秘密。這部小說是圍繞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在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間徘徊並斷送生命。巴黎人民在暴怒之下將國王王后和貴族們打入死牢——北塔監獄。用新型機器——斷頭台將他們處死以解其恨。露茜的丈夫——查爾斯·埃弗蒙因為是貴族後裔而被打入死牢。可他並沒有傷害過窮人,他是無辜的。律師西得尼·卡登與埃弗蒙酷似。他為了露茜和其餘她所愛的人們依然代替埃弗蒙登上斷頭台,並在最後希冀法國的明天會變得美好。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認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現的次數不很多,也只說過幾句話。主要人物是她所愛的人們。他的父親馬內特醫生是法國沙皇統治時期苦難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來是個貴族,而他從小受母親的教育,愛護窮人,幫助窮人。從小寄居英國,用自己的努力乾下一番事業。他代表了善良的貴族,他的朋友律師卡登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價,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斷頭台。他和埃弗蒙都是無辜的,是長期被壓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準確的說是壓迫人民的兇惡殘暴的貴族們害死了他,他只是個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國黑暗統治下正義無畏的人民。

這部小說用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揭露了法國的黑暗統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國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在小說結尾,卡登希望法國明天會變得美好。作者只不過是借卡登之口說了自己的心裡話。英國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