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的讀後感(一)
生命有兩座城,一個住著死亡。一個住著永生。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開篇第一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我猜知道這句話的人並一定小說《雙城記》講述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也不知道這句話為何而說。如果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以及為何說寫出這句經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讀讀原著的。
「---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這句話其實解釋了上述經典句子的兩個問題:為何這麼說,對誰而說。這也就是小說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小說,通過描述法國大革命給人民大眾帶來災難來表示自己的擔心,同時告誡英國的危險處境。一段革命史,兩座分別代表兩個國家的城市,幾個風雨飄搖中的人,構成了小說的主要素。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為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於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為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民眾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為,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暴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占巴士底獄以及對暴動民眾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為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寫。
我非常喜歡卡頓。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說的。那麼,卡頓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小說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為何自甘墮落?小說中似乎並沒有交代,自從他一出場就是如此,並且也沒有對他的家事背景描寫也並不多。個人認為,這個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無需過多描述——卡頓的墮落,源於自己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台前曾說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為自己贖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鍾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台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之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麼,為自己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聖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為「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有人說,《雙城記》作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為,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我完全贊同。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兩座城,一個住著死亡。一個住著永生。
雙城記的讀後感(二)
我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有了些體悟,下面我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一、情節布置
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說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說。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係複雜:如馬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係;德發奇太太和達南的關係——這兩個關係直接導致了最後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係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係等等。這些複雜的人物關係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民眾過於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
二、人物特點
本書最重要的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僕人給他寫信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並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說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權,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雪梨·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後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為、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為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願走上斷頭台,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恆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
德發奇夫婦也屬於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並且在大革命之後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於她的過激行為,使她最後死於普洛士小姐手中。
三、寫作特色
本部小說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係和反覆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說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後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這就是我讀過這部小說的感受。
雙城記的讀後感(三)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裡,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溫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仿佛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有人說,《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說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為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