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秦腔讀後感(一)
對《秦腔》感興趣,一則仰慕賈平凹的盛名,二則由於茅盾文學獎的效應。小說的主人公"我",是眾人眼裡的另類。《秦腔》中"我"是個"瘋子",他不同於常人,卻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秦腔》以"我"(即"瘋子"引生)的視角描繪了清風街的"全景圖",有風俗民情、有世事滄桑、更有人生命運之起伏。書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無不性格鮮明,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在社會裡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歡、他們的生活片段都顯得那麼真實。清風街的風雲變遷,難道不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讀罷《秦腔》,一聲嘆息。小說的結局是很悲哀的,清風街的"賢人"夏天智在滿懷憂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樣扞衛者鄉村傳統文化的夏天義也遭遇天災,這些德高望重的前輩的離去,帶走了鄉村的某種珍貴的信仰。我的嘆息不僅為清風街,也為我的家鄉。小時候在農村,很喜歡那些節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還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戲。每逢節日,都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鄉村的節日氣氛,熱鬧隆重而又莊嚴神秘,遠非城市可比。而固守著這種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誠的老人們。
可是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小孩已經成人,時過境遷,節日氣氛漸漸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親情依舊溫馨如昔。坦白的說,《秦腔》不是我喜歡的小說類型。它的語言風格,感覺過於"粗俗",說它粗話連篇並不為過。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確也齷齪,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貼近事實,這樣的語言風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語言風格過於粗俗,故事情節的鋪排也有點紊亂,不夠引人入勝。我想這也是跟第一人稱的寫法有關吧,因為引生是個瘋子,他發瘋時思維就不太清楚,他的講述顯得"紊亂"也就不足為怪了。
掩書而思,《秦腔》中鄉幹部強行收繳農業稅費而引發的民眾衝擊政府事件,讓我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恨不能跳進書中,沖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腳。看來我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的,這種暴力傾向源自對公平正義的維護。農民自古以來是中國社會中最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階層,逆來順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一改柔弱性格奮起反抗。而「我」於白雪情真意切始終如一的單戀。為之感懷,源自對真摯情感的同情和祝福。愛情是人類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說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閃躲的表情,「微笑著看著『我』」,多少留下了些許默默溫情。
小說以《秦腔》為名,將秦腔貫穿始終,在我看來是與小說的主旨緊密關聯的。秦腔,即農村,即土地。秦腔越來越沒人聽,劇團倒閉,本雄糾糾氣昂昂的秦腔演員擺起了小攤,甚至走街串巷乾起了吹鼓手,在喪禮上表現得比孝子賢孫還要賣力。農村越來越沒人願意待,土地越來越沒人願意種,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大面積荒蕪。秦腔的式微與農村的困境,都因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而起。淳樸變得油滑,踏實變得浮躁。太過於沉重了,說點其他的吧。賈平凹在小說敘述中用了很多怪誕手法,比如「我」能看見每個人頭頂的火焰,「我」能與「我」面對面地站在一起,「我」讓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較符合「我」瘋子的精神狀態,也貼合了農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習慣,頗有些傳奇色彩。
賈平凹秦腔讀後感(二)
賈平凹對於《秦腔》曾寫道:「我的故鄉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風街,棣花街是月,清風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風街是鏡里花。但水中的月鏡里的花依然是那些生老病離死,吃喝拉撒睡,這種密實的流年式的敘寫,農村人或在農村生活過的人能進入,城裡人能進入嗎?」我在讀《秦腔》的過程中卻又找到了在讀《平凡的世界》時那種感動和震撼,被作者所描繪的淋漓盡致的農村生活所感動,為農民生活的艱辛,為他們自強不息的拼勁,我看到了在時代潮流面前不斷拼搏抑或掙扎著改變自己現狀的廣大農民,讓我這個來自農村的孩子仿佛在聽祖輩講述他們的歷史。
《秦腔》並非寫戲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筆觸,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了中國農村20年的歷史。《秦腔》是以第一人稱「我」瘋子引生的口吻寫的,寫了自己目睹的發生在清風街的諸多變化,及農民間(村乾與民眾,父母與子女,村民之間)的關係,當地的習俗等等。這部小說主要通過清風街兩代領導集體:以夏天義為首的上一屆領導和以夏君亭為首的在任班子的矛盾,衝突,鮮明的表現了農村在近一二十年間的政策,變化,農民的轉變及固有的一些農民意識。夏天義在清風街是一個人物,正如文章所說:「夏天義一輩子都是共產黨的一桿槍,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土改時他拿著丈尺分地,公社化他又砸著界石收地,「四清」中他沒有倒,「文革」里眼看著不行了不行了卻到底他又沒了事。國家一改革,還是他再給村民分地,辦磚瓦窯,示範種蘋果。夏天義簡直成了清風街的毛澤東了,他想幹啥就要幹啥,他幹了啥也就成啥」然而就是他太有能耐了,太自信了,竟然組織村民去擋修國道,還與縣長發生頂撞,結果被處分,自己心裡不服,所以就從此下馬。他不顧一切去擋修國道卻正是因為修國道就毀了四十畝耕地和十多畝蘋果林,他心疼啊,對農民來說,土地就命根子。他卸任了,但不論他到哪,所有的人都一個一個的「老主任」叫著,都對他無不恭敬,可以看出他在任的這些年仍是非常有威信的。夏天義就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民形象。視地如命,認為農民就該以種地為生,享受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對那些任田地荒蕪而外出打工的人非常不理解,所以有了他的「執意要種打工在外荒蕪了土地令他心疼的俊德家的地之事,哪怕要幫人家繳納土地稅,要供給他糧食,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但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不想看到良田荒蕪,他心疼地;所以有了他的死活不同意君亭建農貿市場的提議,即使他已不在任上,即使君亭是他親侄子,他也要出面告他,他也要想方設法阻止此事,就因為建農貿市場又要毀掉好多果林,田地,這不是動他的命根子嗎;所以有了他的持之以恆,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的淤地之事,為的是能給耕地不斷減少的清風街多淤出幾畝良田,七里溝成了他的夢,成了他的一切。
君亭作為新一屆的決策者,可以說他也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但他是不同於夏天義的新農民,有著相對開放思想的新領導。所以有了叔侄倆的諸多衝突,矛盾。他力排眾議要建農貿市場,想依靠312國道的優勢來賣當地的土特產,增加農民的收入;而夏天義堅決反對占用土地的這種行為。君亭想用七里溝換魚塘,因為魚塘可能帶來更大的收益,但動地就是動了夏天義的命根子。所以叔侄倆衝突不斷,以至於互相避開。君亭體現了改革中的農民領導者形象:有抱負,有目標,想帶領農民通過土地外的其他手段積極致富,所以他積極倡導建市場,支持建酒樓……;有魄力,有頭腦,敢想敢做,比如建市場,換魚塘,自己認定的事就會積極去做,善於拉攏利用為自己所需之人;有股狠勁,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可正是這樣才鎮住好多人,讓他的工作可以進行的下去,所以他們清風街在天旱的時候從水庫「借「來了水,所以與他不同心的秦安被整了下去,所以出了名的惡棍三踅可以為他所用,上善和金蓮才和他同心……他是農民,可作為農民,他認為,依靠土地,農民幾時才能擺脫貧困,所以他積極尋求土地外的致富方法,想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農民善良和勤勞。但是,長期以來,農村卻是最落後的地方,農民是最貧困的人群。所以在文章里出現了:因為窮,喝農藥的狗剩的悲劇;生病沒錢住院,只能貼膏藥貼成傻子的秦安的悲劇;因窮搶劫偷盜而惹出人命的;外出打工,意外喪生,被人草草了事的諸多人的悲劇……為改變現狀,所以才有了大批的人到城裡務工,城裡的生活為人們所羨慕,走出農村的「夏風類人」被人所仰視……從小在農村長大,目睹和經歷了了諸多諸多,所以看《秦腔》覺得是那麼的熟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那個鄉村:多年前,收穫後,用平板車拉著糧食去交提留,還有諸多農業稅讓農民苦不堪言;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土地,出外打工去了,土地有的荒了,有的被徵用了,良田越來越少;在家務農的,繼續過著為柴米油鹽煩惱的日子,書裡所說的婆媳糾紛更是屢見不鮮,養兒多的,兒媳們為誰養父母而吵,養兒少的,父母把孩子培養成城裡人的,父母到死可能連孩子面都見不到。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這些讓人心寒,讓人難過。
所以讀完此書,心情並不是很好。我們從夏風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城裡人,他細緻入微,淋漓盡致的反映了農村的一切。正像作品裡的一些描寫,我們覺得描寫的太沒美感了,太直白了,語言有點露骨,有點粗俗。
賈平凹秦腔讀後感(三)
偶爾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讀了賈平凹的《廢都》,竟然喜歡上了他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得知他的《秦腔》獲得矛盾文學獎之後,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買了本回來,因為矛盾文學獎畢竟是中國文學獎的最高獎項。用了二十餘天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在今天下午把賈平凹的《秦腔》看完了。
賈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農村,他這部作品並非講述的是戲台上的《秦腔》,而是以農村清風街為題材,以凝重的筆觸,講述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了中國農村二十年的歷史。刻劃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村的變遷,通過新老支書,夏家家族,秦腔曲藝團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動的展示了農村的巨大改變。老支書為農村無私奉獻了一輩子,他深刻的愛著腳下的土地,認為農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書與他觀念不同,領導方法也不同,在對待土地問題上,對待發展商品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最終老支書看著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土地,安心務農的越來越少,勞動力越來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裡落差,刻劃了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是農村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小說中還有一個主要的情節,就是夏風和引生對待白雪的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環境帶給人們觀念的極大不同,夏風是從農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個很知名的耍筆桿子的,而引生是家裡極為貧窮又沒有什麼文化只知出蠻力耍蠻橫的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在對待長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藝會唱秦腔無異於在農村是金鳳凰的白雪的態度上,夏風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結了婚最終覺得感情不和,用夏風的話來說沒有共同語言而主動提出了離婚,但在引生眼裡,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愛神,深愛著白雪但卻得不到白雪,反而因為愛白雪卻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來。環境帶給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響是如此之大,而這在現實中是真實的。農村的變遷是一種必然,不會以某個人的態度而停滯不前的。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有較強的農村生活體驗,所有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對待事情的態度,不僅各不相同,詡詡如生,而且極符合農村的實際,讀了如同走進了真實的農村,就如生活在他們之中,這要靠作者長期的生活積累及很強的文字表達能力。一部優秀的作品絕不是僅用花麗的詞藻和驚險的情節就能達到的,相反,如果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夠使人深入的讀下去並最後給人以啟迪,反過來還願意細細的品味這些外在的形式,這樣的作品才應該是優秀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
另外,我始終要對賈先生的語言功力大加讚賞,正是這種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吸引了我,這對他寫農村題材無關,而與他多年的創作實踐及母語感悟有關。有些人寫了一輩子文章,還是那不鹹不鹹淡不淡的通行語言,形不成自有的風格。賈先生則不然,他的語言是中國式的、土的、然而鮮活。其好處真是難以說的清楚,只可意繪,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