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他們回不去了。」讀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帥。
而這個「統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醜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麼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黛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那麼把孩子送他人撫養,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後,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麼,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麼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裡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麼,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裡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麼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後曼楨妥協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隻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隻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裡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隻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現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二)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鬱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裡面的主人公幹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麼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繫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鬱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裡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隻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裡,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麼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麼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麼就自殺,要麼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麼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後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三)
在《半生緣》中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戀,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話未免有點無奈的味道,但問世上有多少男女結了婚,卻過著沒有激情、沒有熱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對方當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這樣死寂般的生活著,索然無味,但也就這樣湊合著度過了一生。
當沈世鈞向他的家人屈從,辭掉了上海的工程師工作,其實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就已經註定,就算顧曼楨沒被姐姐無恥的出賣,沒被祝鴻才強姦,沈世鈞和顧曼楨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鈞的家人是瞧不起顧曼楨這種家境的人的,顧曼楨的姐姐顧曼璐做著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們這種自視清高的家庭又怎會沾上這種親戚,因為顧曼璐的工作他們就斷定顧曼楨也會像她姐姐一樣,她們一家人都是「不乾淨」的人,所以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婚事就如同鏡花水月,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我並不喜歡沈世鈞這樣的人,有點懦弱,有點小氣。如果沈世鈞可以為顧曼楨不顧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們兩個還會有一點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說中可以看出沈世鈞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就算勉強在一起,這麼多人的阻撓,也不會生活的幸福,還是會悲劇收場。
顧曼璐是個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說如果不是她姐姐滅絕人性的出賣,顧曼楨就不會這樣不幸了,但我認為事實並不是在這樣的,剛才我已經說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人生的不幸,實質也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沒有父親,如果沒有顧曼璐犧牲自己去賺錢,養活這一大家人,顧曼楨可能今後的命運會更加的悲慘,顧曼楨能接受教育,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賣肉」換來的。
顧曼璐曾經也是和顧曼楨一樣的人,單純、善良的女性。她本來有著光明的未來,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張豫瑾結婚,但為了弟弟妹妹和母親,她甘願放棄這一切,能有這種犧牲精神的人本性又會壞到哪裡去呢?顧曼璐是被這個社會,被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扭曲的喪失了人性,顧曼璐的出發點是多麼的高尚,但社會上不會有一個人同情她,甚至連自己的家人也有點瞧不起她,只有顧曼楨沒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
顧曼璐的犧牲換來了什麼?就換來了別人的輕視和蔑視,我相信任何人碰到這樣的境遇都會心理失衡吧!顧曼璐開始知道祝鴻才對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時,她是想保護自己妹妹的,所以她還有意識的和家人疏遠,讓顧曼楨不要像自己那樣落在祝鴻才這個流氓的手中。但是後來顧曼璐和祝鴻才的關係越來越來差,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本身就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鴻才,如果祝鴻才這種人都不要她了,還會有誰要她呢?再加上她誤認為自己的妹妹也像別人一樣看不起她,還搶了自己最喜歡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張豫瑾,所以產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沒有一點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賣」給了祝鴻才,但最終顧曼璐也受到了懲罰,悲慘的死去。()
在小說中顧曼楨的堅強、獨立、勇敢的和命運做鬥爭的精神是那樣讓人為之動容,特別是小說中顧曼楨千方設法逃出祝鴻才和顧曼璐魔爪的描寫,感動的可以讓人流下眼淚,顧曼楨在被他們倆囚禁的那段時間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是她一直對沈世鈞是抱著希望的,她盼望著沈世鈞會來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還是能繼續和沈世鈞結婚,過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雖然被祝鴻才強姦有了孩子,她覺得這算不了什麼,她始終相信沈世鈞是愛她的,沈世鈞在知道她的遭遇後會更加的愛她、保護她,但她的幻想從始至終也沒有實現,當顧曼楨費勁千辛萬苦逃出來時,得到的卻是沈世鈞已經結婚的訊息,這對於顧曼楨絕對是致命性的打擊,但顧曼楨依然堅強的生活著,靠自己的雙手,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墮落。顧曼楨為了自己孩子不受虐待,也選擇了犧牲自己,嫁給了祝鴻才。她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難道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去死。
雖然《半生緣》是一個悲劇的故事,但張愛玲還是給顧曼楨設定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結局,最後顧曼楨成功的和祝鴻才離了婚,也得到了兒子,她又可以重新開啟一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後她還會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結婚的那個男人,但這個人絕對不會是沈世鈞,沈世鈞的家庭和性格已經決定這段愛情會是悲劇,顧曼楨被姐姐出賣,被祝鴻才強姦這只是他們之間的小插曲,也就把他們倆拆散,但顧曼楨的心中和沈世鈞這段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愛從始至終都是美好的,她也沒有去憎恨沈世鈞,這一切並不能全怪他,顧曼楨就留守著這份愛獨自的堅強的生活下去,況且愛一個人並不是要得到對方,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只要知道對方過得幸福這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