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讀後感(一)
今天終於看完了莫言的《蛙》,感覺很平淡,像一個人在嘮嘮叨叨的講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個能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寫出的作品就像是剛入門的新手似的,毫無欣賞性。
一,故事很平淡,敘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並不明朗,到底是「姑姑」還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寫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難道這是得「茅盾文學獎」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沒受過高等教育,卻有時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幾處細節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獅子」為要孩子假裝大肚子
四,文中對「蛙」及「嬰兒」的描寫確實有些「魔幻」,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懷疑莫言是否受過什麼刺激,而「蛙」則是他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寫成的。
五,文中以文學後輩「蝌蚪」對「杉谷義人」所寫書信的形式來寫作,確實有對「諾貝爾文學獎」獻媚之嫌。
總之,這是一本不值得閱讀的破書。
後記;只看過莫言的這一部作品,或許評價有偏頗,待看過其更多作品後再對莫言評論吧。但《蛙》確實寫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的讀後感(二)
讀完了莫言的小說《蛙》,說不出的感覺。前半部感覺很好,後半部,令我感覺痲痲的,有點亂,雖說反映了一些現實生活的不良現象,但是,前半部與後半部還是轉彎太大,讓我有點不適應。
關於國家的這個生育政策,作為有工作的城市人,好象一個家庭一個孩,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執行的份。也聽說過,農村人喜歡男孩,為了生個勞動力,更為了生個傳戶口本的,所以想盡辦法的超生。當時,以為方法選對了,超生是很容易的事情呢,因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經常看到收廢品的農村人,車上裝著二或三個小孩。沒想到如果他們遇到象「姑姑」那樣的老革命,盡職盡責地工作,與想超生者鬥智鬥勇,絕不讓一個想超生者成為落網之魚的計畫生育執行者,想超生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是第一次讀關於農村執行計畫生育政策的小說,沒想到問題是這樣的嚴重。還會死人。
姑姑這個人物,的確有著鮮明的特點,年輕、漂亮、有技術、有著極強的責任感。談了一場讓別人羨慕的戀愛,對方是名飛行員。但結局確不好,飛行員竟然叛逃了,好在這是位有良心的飛行員,在留下的日記中,把姑姑稱為「紅色的木頭」,讓姑姑躲過一劫。
書中描寫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批鬥場景,把曾經又紅又專的、有頭有臉的人物,弄到一條冰凍的河上去批鬥。心中覺得很冷,感覺到人性的殘酷。這樣的批鬥故事讀了不少,以前沒有大的感受,但是現在隨著讀歷史故事的增多,也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可以感受別人所受的痛苦,同時,也更了解了人性中不美好的另一面。
我對小說中描寫的姑姑的丈夫和姑姑的追求者秦河的手藝,是非常感興趣的。民間藝人,他們投入全部的愛與情感捏泥娃娃,捏出的娃娃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人生能有一個這樣的愛好,並把這個愛好做到極至,遠離人世俗事的喧囂,也是一種極好的生活姿態。
結尾處,小跑又老來得一子,人工授精所得,而孕育這孩子的是與小跑同輩的陳鼻的被大火燒傷的女兒陳眉。…… 這一結果揭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生活萬象,好多想都想不到的事竟成了現實,「錢」成了萬眾崇拜的萬能之物……
《蛙》讀完了,心情沒有大好,小說中的事事非非,時代不同、角度不同都會有不同的註解。但不能不說,姑姑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
蛙的讀後感(三)
利用假期前兩天一口氣看完了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蛙」,感觸頗多,試著寫下來。
我喜歡以農村為背景的作品,因為不了解農村生活,因為往上數幾輩我們都來自農村,或許還因為我嚮往著一種純真和質樸。小時候由於被標題吸引,看了「豐乳肥臀」,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內容。長大些看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卻只記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電影上映後又拿出書溫習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對白鹿兩家的人物刻畫和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幾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陸的連續劇就是「闖關東」,作為電視劇無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傳奇色彩,卻少了許多對平常個性在特定時代背景裡面轉變升華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時,我用手機看完了較為冷門的「填四川」,文筆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賈平凹的「老生」構思獨特,故事精彩,之後會單獨撰文評論。
從西北轉到四川再轉回山東,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講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的時間跨度基本從民國時期到改革開放。「蛙」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從三年自然災害到現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齡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於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線,從一個抗戰時被日軍囚禁,卻吃喝無慮毫無畏懼的大膽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為整個東北鄉第一個婦產科醫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勵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輝煌,莫言刻畫的是一個漂亮聰明,有個性有主見有天賦的女醫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長,從婚戀的失敗開始,筆鋒如當時的政策一般急轉,姑姑經歷了文革的迫害,期間堅貞不屈,頭皮被拉下也不願意向紅衛兵低頭。文革結束後便成為了扞衛人口政策的極端勇士,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痳木不仁,連自己親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農村裡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了殺人魔頭。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榮耀和心靈的贖罪中,作者多次寫道,姑姑若換成男的,若生長在戰爭年代,那是一代將才。其實,若生在當代,她或許可以是引領醫學發展的一代偉人。可是,人終究是時代的產物。
書中姑姑的親侄子,以第一人稱敘述整個故事的蝌蚪的成長和心路歷程是另一條主線。蝌蚪的個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無主見,不敢爭取自己喜歡的女人王仁美,卻是王自己放棄了相對「猥瑣」卻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選擇了「我」。王懷了二胎被姑姑強逼墮胎導致母子雙亡的悲劇也是蝌蚪不敢擔當,害怕事業受阻直接導致。之後對軍旅生涯懷恨但一旦有晉升機會就馬上選擇繼續留在軍隊,對二婚妻子小獅子長相嫌棄,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顧發小對小獅子的喜愛橫刀奪愛,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績後,由於北京人的排外而選擇回鄉,在家鄉,竟然也頂不住當地一個小孩流氓和其母親阿姨的攻擊,被追的屁滾尿流。
小說最後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發小之女代產喜得貴子的故事達到高潮,並在小說中加入話劇劇本的描述方式,把陳鼻一家的悲劇升華,把蝌蚪和眾多在這個沒有道德是非只有黨的教導政策下長大的行屍走肉們的痳木和自私升華,也給姑姑傳奇的一生畫上了一個瘋癲的句號,烘託了「蛙」的主題。()
每次看完這樣的小說,我總是會想,如果我生長在那個年代,那個背景,我會是怎樣的角色怎樣的人?我確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樣的,同時我害怕我會是蝌蚪那樣的。有這樣一想,相信莫言先生這部諾貝爾獎獲獎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