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後感500字(一)
今天,我整理書廚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四世同堂》,書已經有些破損,紙張也泛黃了。
我想:這本書真舊,肯定沒什麼好看的。便把它放了回去。可是,我轉念一想:要是不好看,爸爸怎麼還會收藏那麼久?想著,我便隨意翻了幾頁。一開始,覺得書裡出現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讀不懂,後來,我一頁一頁的看,終於發現了它耐人尋味的地方。《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發生的故事。主人翁是一戶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家和他的鄰居們。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胡同,但那裡面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卻足以代表那個時代全中國人民的不同心態,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害得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 在這本書中,老舍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表現出了人們那濃濃的愛國情。但是,讀著讀著,我又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一個有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侵略?我覺得,正是因為像大赤包,祁瑞豐這樣的人太多了,祖國才會被欺負,所以,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同時,也是愛我們自己。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幸福,但依然不能忘記愛國。我們可以好好學習,建設祖國,可以隨手撿起廢紙,保護環境,也可以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將它發揚光大……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四世同堂讀後感500字(二)
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著我,引領著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國這株文化古樹上鮮亮的花,家丁興旺、和平和順,就像今年的花謝了明年還要開,一代一代安安穩穩傳下去。老舍先生把這株古樹栽植在北平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華大地飽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雖然北平城裡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可始終籠罩著被凌辱、被踐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這株古樹的兒女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它卻無法保護,枝枝葉葉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城樓,美麗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別人的玩物。
然而,被壓迫百多年的中國產生了這批青年,他們要從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中衝出去,成個自由的人。他們要打碎民族國家的銬鐐,成個能挺著胸在世界上站著的公民。到國家呼救得時候,沒有任何障礙能夠攔阻的住他應聲而至;像個羽毛已成的小鳥,他會毫無棧戀的離巢飛去。錢默吟老人是一位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詩人,在和平時期,他以花草、詩詞和酒為伴,過著隱士一般的日子,可當國難當頭,他挺起詩人並不健壯的胸膛,昂起頭毫不畏懼的應戰,「他須把血肉之軀擲給敵人,用勇敢和正義結束了這個身軀。」當他在獄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緊緊拴在一起,他告訴自己,「須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錢詩人就這樣寧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時節,又吞咽下去。愛和平的人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成偷生。他從此忘記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戰鬥中,用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國的古書,厚重、正直、莊嚴,他所表現的不只是一點點報私仇的決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證據。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是會帶著他的詩歌、禮儀、圖畫、道德,為一個信念而殺身成仁的。從錢詩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力量。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國這艘巨輪被狂風吹走。
四世同堂讀後感500字(三)
《四世同堂》是我讀的最過癮的一部中國近代文學書籍,沒日沒夜的看了幾天,給我的衝擊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裡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繹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說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裡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著恨;但他們死,人們看著卻不是想像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里,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說,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秘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著《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著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嘆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著的光明的未來。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