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歲那年讀後感(一)
《我二十一歲那年》主要講了作者在二十一歲那年時生病然後住院的事情。作者生病在醫院裡,並沒有一味地抱怨生病為自己帶來的的苦痛與無助,而是樂觀地面對病痛的厄運,在病隙之間思索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用自我心理安慰的方式使自己快樂起來,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他在病床上沒有只是專心地養病,而是用了一些時間來冷靜地觀察著他周圍的其他的病人,從他人身上看到別人人生的衝突與執著,然後消化理解成為自己的感悟。這是面對人生中的那些挫折的一種十分正確的態度。他在病中與他人聊一聊、看看風景,尋找著自己的快樂與輕鬆。他在病中知道了自己脊髓受損,將要殘廢,在做了徒勞無用的掙扎後心中感到十分痛苦。但醫生和其他病人勸他好好生活,讓他多讀書,希望通過讀書能讓他振作起來,不再像以前一樣的心灰意冷。他的朋友們也都來醫院來看望他,使他終於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有多麼的美好和友情的真摯,最後,雖然他在以後的時光里仍多次生病,多次從死神的手裡面死裡逃生,但他已經有了堅強地活下去的信心。從此,他開始走出了人生低谷,並決定了走上寫作之路。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就已經經歷了如此的苦難,但是他並沒有退縮,而是選擇堅強地去面對。從作者的經歷之中,我們知道了,人生之中,必定會經歷許許多多的挫折、磨難與困難,但我們必須樂觀的去面對它們,而不能從此一蹶不振、垂頭喪氣,更不能放棄自己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上走得更堅定、更有信心。
我21歲那年讀後感(二)
《我二十一歲那年》這片文章,可以讓讀者感動肺腑。21歲對平常人來說是最輝煌、最珍貴的日子。可是上帝似乎在捉弄史鐵生,那厄運降臨在他的頭上。
史鐵生不以為然,認為他的病一下就好了,不礙事。可事實卻不是如此,史鐵生的病情惡化的很嚴重。那天正好是他21歲的第二天。破滅希望的史鐵生十分絕望,連書都看不下去了。總是悶悶不樂或煩躁,有時甚至連自殺的想法都產生出來了。
母親極關心史鐵生,細心、小心地開導他、教育他,漸漸地撫平了史鐵生自殺的心理,讓他陷入抑鬱的同時也開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對史鐵生來說,二十歲那年的厄運突降,不亞於讓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裂的毀滅。雙腿的癱瘓,對於一個正享受美好、充滿希望、懷揣夢想的青春的青年來說是何等的打擊呀!他看著天上北歸的雁群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收音機里甜美的歌聲,他會把手中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不過現在,他想通了,人生不能總是這樣沉淪,於是史鐵生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只有充滿希望、樂觀的面對生活,生活才會有意義。正如有這麼一句話:從絕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終將輝煌!
我21歲那年讀後感(三)
《我21歲那年》,樸實的扉頁上,史鐵生溫暖的笑靨依舊。這個平白如話的題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見的老朋友,在一個陽光充實的午後,拉你靜靜回憶生命中難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設,如果是我呢,我21歲那年,會在哪裡,做些什麼?身邊會有怎樣的風景,怎樣的朋友?是碌碌無為的人流中一個不起眼的身影,還是會拼出一條道路,活出別樣的精彩?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21歲,正是青春最恣意飛揚的時刻,是為夢想而奮鬥而鋪路的時期。但是命運如同一位冷靜的雕塑家,流逝的歲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現在你的面前,讓你目瞪口呆。對作家史鐵生來說,二十歲那年的厄運突降,不啻於讓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毀滅。雙腿癱瘓,對一個正享受美好的年華,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懷揣夢想的青年來說,是何等嚴重的打擊!那一個個平常的鉛字,記錄的卻是21歲的史鐵生血與淚的回憶。剛開始,他也充滿著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歲生日的第二天啊,這個稚嫩的青年對醫學對命運還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著,「十天,一個月,好吧就算是三個月,然後我就又能是原來的樣子了。」可是,當整個冬天都過去了的時候,他卻「倒拄著拐杖都走不到院子裡去了,雙腿日甚一日地痳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他曾憤怒、咆哮,無法接受命運的殘酷。危臥病榻,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他也曾虔誠地向神靈寄予一份期盼,願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雙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讀書的興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負擔,甚至想到了輕生。這是一種怎樣深層的憂鬱與痛苦的絕望!
所幸的是,他的身邊存在許許多多善良的人們。一起插隊的朋友常常來看望他,給他帶來外邊的訊息,帶來安慰與歡樂,使他暫時忘記了死神;醫院裡的醫生們也將他視為自己的親人,給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刻為他著想;而不同病房中不同病友的經歷也使史鐵生由對病情的憂鬱轉向對命運的深思。()
命運就如同一個童話,上帝為了錘鍊生命,讓我們永遠得追尋著活下去,而在童話的結局設定了一個又一個殘酷而誘人的謎語。這個謎語,可以是童真,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對病癒的希望。21歲的終點,史鐵生被抬著出了醫院,揭開了童話殘酷的謎底。21歲的他還處於迷茫與混沌之中,但這僅是黎明前的黑暗,因為在此之後,廣闊的精神世界在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