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一)

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很不錯,可是由於高考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去認真的讀讀這本書,到了大學又因為圖書館書籍數量有限,一直借不到,只能偶爾在網上線上閱讀。但是,正如《修煉女人味》中所說的,讀書讀書,當一個人面對的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書時,讀起來才有感覺,在網上瀏覽同樣的文字,總覺得會少些什麼,因此,讀了幾節就沒興致往下了。然而,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在大一的最後一個假期讓我借到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我選擇在最後讀這本書。

終於,在二零一二年的七月三十一號讀完了這本看似輕巧實則厚重的《文化苦旅》!

一本書不可能篇篇都完美,就簡單談談自己比較受感觸的幾篇吧。

原諒我記不得那麼多的地名(即便它們很出名):

第二或是第三篇吧,好像是寫墳墓,慢慢黃沙中的墳墓。讓我深受感動的是它結尾的文字,也正是這段文字讓我對此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原文我記不得了,隱約是這樣的:戰士們死前身子一定是迎向敵人的,他們要儘自己最後的一絲力量去保家衛國;但他們倒下時頭一定又是面向故土的,因為他們要給故鄉和家人最深情的回眸。

被這樣的文字感動,它將我帶入了一片廝殺的嘈雜氛圍中,而這場廝殺是為了定國安邦。

另一篇是寫文人的,好像是書的倒數第幾篇,寫文人的悲哀,貌似也是寫作者自己的悲哀。

最後一篇深有感觸的文章寫的是國語,不謀而合,我指的是余秋雨和劉墉,他們都認為母語是一個人的根,即便說著洋文,住在國外,可是老外不會承認黃皮膚黑眼睛的你與他們有同樣的祖先,只有一個認祖歸宗的人才能堂堂正正的走四方。

而我個人也深有同感 !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二)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裡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 ?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裡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的學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成後,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嗎!

繼續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願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後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三)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人們口中的《文化苦旅》是這樣的,我一口氣讀完後,也收穫頗豐。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道士塔」了。讀了這一段以後,讓我有了如作者一樣恨的心情。道士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圓籙的葬身之處。他本是 一個中國平民,逃到那裡,幾經波折,不幸由他做了當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為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把守了莫高窟千年的鑰匙,他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幾馬車的文物被運輸到外國。不僅如此,他對洞窟里的壁畫不滿意,想亮堂一點,便找了人,拎著石灰桶,把石灰刷在上面,想把壁畫掩去。可第一遍石灰刷得比較薄還有五顏六色的色彩在上面,他竟又來了一遍,把這段燦爛的文化徹底斷送。作者就用醜陋的文筆批判了這一個歷史的罪人,就如作者在這段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好恨!」。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仿佛讓我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增加人生的負載,有歷史滄桑到引發出人生的滄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對於自己來說的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足跡,總會有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人生的真諦。

靜靜合上這本書,我也有了想在山水之間尋覓歷史的足跡的想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