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一)
讀完《潘先生在難中》這篇小說讓我深刻體會到葉聖陶小說中反映的小市民知識分子灰色生活及其醜陋的一面。讓讀者了解到了當時的背景,及潘先生苟活的日子。
這是一篇按時間順序寫下的短篇小說,共有三節。第一節,潘先生帶著妻兒逃往上海避難,在路途中所遇到的一系列表現潘先生在慌亂局勢中精於謀算的心理。從葉聖陶先生運用精細冷峻的細節描寫長蛇陣,打電報,用黑漆皮包做前鋒,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對著前面的人的後腦勺叫喊……面對身家安危潘先生所體現的竭盡全力精於盤算,我讀出了潘先生苟且偷安的性格,作者想藉此諷刺當時逃難者狼狽可笑的神態。
第二節,潘先生從上海回到讓里,及加入紅十字會兩件事。表面上是寫出潘先生對學子的教育問題擔憂,是一位愛國救民的慈善家,實質上潘先生是想討好上司,假公濟私,為弄護身符保全性命。通告的內容,及後面他起好草稿,往復看了三遍,覺得再沒有可以增損,局長看見了,至少也得說一聲「先得我心」。這一句是我所喜歡的,作者通過這段論述諷刺的意味更加深沉,讓我深有感悟,做到了讓事實本身說話,將意圖不動聲色表現出來。這是對潘先生這樣的市民知識分子書上堂皇言論,背里卑瑣自大的絕妙諷刺。
第三節,寫了潘先生到紅房子避難,及寫條幅的兩件事。在紅房子避難過程中,潘先生遇見了局長而後發生的一心為己,善於逢迎的自私胸襟和圓滑世故的特點,在最後給諷刺以一重擊。我讀出作者的主觀見解,寄托在不著文字的處所,給讀者不斷地回味,更寫出了第一個十年里社會的黑暗一面和高官知識分子道貌岸然,心口不一,虛偽卑劣的形象。
通過《潘先生在難中》這篇短篇小說,作者不僅嚴格遵守現實主義原則如實地寫「人生」,而且通過描寫高傲自大,患得患失的潘先生的形象來諷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小市民階層知識分子。
綜上所述,軍閥混戰當中,是作者對戰爭製造者的罪行的揭露和指斥。文中對主人潘先生的心理言行,精神品質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表達出來,給以讀者對待現實社會,尤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灰暗生活的自我臆想。同時,讓我也反思了一下現當代身為讀書人的自己,面對應試教育下產出的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想要幹什麼,又能幹什麼。
現在的我們,更應有理想有抱負,用自己微薄的能量結合眾人的能量讓社會變美好,明天是由今天創造的,讓腐朽,道貌岸然的人心遠離消失才是王道。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二)
今日來到教室,老師便說道:「同學們來講講《潘先生在難中》吧」,我才發現上周布置的閱讀任務我全當作耳邊風忘了。都說旁觀者無權插嘴,我只好靜靜地聽他們將想法道來。其中,有些感觸。
也許由於近日講的都是「魯迅」之類的文章,所以提到潘先生,大家都批判他,說他虛偽、小氣、庸俗……總之似乎所有不堪的詞語估計都可以在他身上成功套用。潘先生與車夫講價,所以他是小氣的。潘先生聽到戰亂的訊息後攜妻兒逃往上海,所以他是懦弱的苟且的。在大家的盛情舉薦下,潘先生為軍閥杜統帥寫了歌頌標語,所以他是虛偽的。
我想說,同學們並沒有從作品中的人物、背景出發,沒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來閱讀。而是帶著慣性理解、平日裡所學所謂「批判」來看待在難中的那位潘先生。難道你媽媽在菜市場跟菜販子講了一下價,她就是小氣虛偽的人了嗎。潘先生舉家逃亡,自己前途未卜,全家指望他一人荷包。當一個人於世了無牽掛,獨來獨往與人毫無瓜葛的時候,他可以清高,可以高尚,可以英勇獻身,可以以死扞衛某些飄飄忽的東西。但潘先生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家庭,妻子兒子是他的一部分。他,是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對家庭負責的人!不逃亡,難道置妻兒性命於戰火之中?不講價,戰火也許就燒了他那生計路。不回學校,家中張開就是幾張嘴,莫非空氣可以果腹?我看到的,是一位苦不堪言的,辛苦的父親、丈夫。潘先生之承受,即其妻其兒之承受之和之施與,加上自身本該承受的,苦哉!
不知何時起,大家都只會從作品中看出「批判」「揭露」「諷刺」,作品中的人都是虛偽的苟且的封建的痳木的……潘先生只是個平常人,僅為滄海一粟,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去死去捐軀去誓守土地。他是丈夫是父親,他能做的就是帶領家人好好地活下去。他終究是做到了。如果文中本來寫的潘先生是一個不逃不躲,發動全家誓死與敵人作戰的英雄烈士,以現代眼光看來,豈不心寒!我們不該置身之外以高姿態的口吻評價任何一部作品,似乎在俯視著他人說:「愚蠢的人類,你們真夠不堪」。而應該融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與社會,結合我們自身的時代來看待某些人物。畢竟,發現個人價值不是利己主義,捨棄自己成全社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批判潘先生,就是批判了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本該俱有的責任。如果榮辱與共是美德,那麼,潘先生一人承多人之辱,就是美德之更美。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三)
葉君的《潘先生在難中》,以軍閥混戰為背景,從本質上揭露了亂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個卑怯自私、隨遇而安的灰色知識分子的典型。用一種詼諧的語調描述了在五四時期動盪的社會環境中掙扎過活的形象。這一類型的民眾在社會環境的夾縫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見大,通過潘先生的這一個體從而加以引申為一個群體的灰色生活。
小說一開始,在一列滿載難民的火車上,潘先生就出場了。葉君著重寫他的行動——「首尾一氣,猶如一條蛇,什麼地方都好鑽了。」但是隨著人流的衝擊,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衝散了,潘先生憤怒的想:「沒用的東西。」隨即又拉扯著家人向前衝。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聰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讀者的心中紮下了根。潘先生是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經濟上的貧乏以及作為人的卑微,使得這樣的衝勁也賦予了隱喻式的意義,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戰不住的向前鑽才能存活下去。他的人生哲學是養家餬口,在戰亂的年代便以活命為上策,可是利己主義和投機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爭先恐後地尋找夾縫來鑽,潘先生自以為精明能幹,實際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鮮明有力的表現。而後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種破滅感,他禁不住的滲下兩滴眼淚來。而隨後團聚之後潘先生所發之感慨:「現在好了!」說明潘先生只顧個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這種人生活的目標。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讓里之後的種種表現,通過前後的對比加重了諷喻意義。如前文中他帶著妻兒逃難去上海,當得知教育局長要照常開學的訊息之後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點兒惆悵。」作為小資產階級的心裡展現的淋漓盡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難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免職之後生計會受困。第二部分是草擬完上課通知之後的行為,他去往紅十字會領取了旗子與徽章,他的心中是這樣的感受「像捧著救命的神符,心頭起一種神秘的快慰。」而其實此時的妻兒遠在上海。由此,我們心中可以臆測這樣的心理,他覺得心裡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內心。這樣的行為更像是一種表演,在笑聲過後不免引起深思,內心的脆弱與不安定而求物質的庇佑,這與古時勞動人民祈求豐收祭拜神靈是同樣的心裡,而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這未免顯得唯心又無知了些。達到幽默諷喻巔峰的是在紅房子中潘先生的所遇所感以及表現行為。在戰事發展到碧莊時,潘先生卷帶包裹去往紅房子避難,沒想到竟然在此碰見了貌似尊嚴的局長。「那局長也望見了他,尷尬的臉上故作笑容說」,這一部分不只潘先生一人作出了可笑的行徑,連局長也表現的亦步亦趨畏縮不前。我們可以猜測此處是葉君在灰色知識分子人群擴大上所做的伏筆。()
不過最終讓里沒有發生戰爭,當他去教育局探聽開學事宜時,卻被拉去書寫歌頌軍閥的標語。「德隆恩溥」——他寫到「溥」字,仿佛看到許多影片,拉夫,開炮,焚燒房屋,姦淫婦人,菜色的男女,腐爛的死屍,在眼前一閃。他顯然是知道這樣的時候官樣背後的腐敗是何其嚴重,這便更加的增添了幾分玩味意義,多了一些諷刺藝術的魅力。「這一句更見懇切,字也越來越好了。」讀來令人覺得可笑。他本身知道並且飽嘗了戰亂的堅信,但是他仍然為了一己之私而忙碌,每遇風吹草動,便驚恐萬分,稍遇安定,又得意忘形。
《潘先生在難中》既反映了舊中國動亂不安的現實,又揭示出小資產階級灰色、卑瑣的生活和自私苟安的性格。作者以冷靜的視角審視了小市民及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又不動聲色的以諷刺的口吻展現了潘先生為代表的一類人的卑瑣怯懦的人生面目,又以此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使得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