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讀後感(一)
對於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戰爭的陰影已經不是那麼明顯的烙印了。動盪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對於那些帶領著人民走出硝煙的英雄們,尤其是周總理,卻仍然熟悉。打我記事以來,周恩來總理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偉大的人,讀了《周恩來傳》對他的了解更是全面。周恩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總理的童年充滿著艱辛。由於周總理最小的叔父沒有孩子,周總理便被過繼給了叔父,叔父病逝後便跟著叔母生活,叔母守寡後便把全部的身心放在來周總理身上,叔母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家,性格溫和,喜靜,她經常陪著周總理在房間裡讀書,講故事,周總理回憶時總說自己溫和的性格多半是由此而來的。但不幸的是叔母很快也去世了,才十歲的他就開始承擔起一家之主的重擔,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打理家事。也許正是這段特殊的時期造就了他的堅忍不拔、沉穩不屈的性格。
「時勢造英雄,英雄平亂世」這句話著實不錯,正是童年開始的磨難成就了他,而著名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他在南開中學上學是開始呼籲的。周總理的一生都是在為中華的崛起奮鬥,雖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從來不貪圖享受。有一次總理身邊的警衛乘總理出去訪問的時候添置了一點簡單家具;一個落地檯燈,一對沙發,一塊地毯,鋪設了木地板。因為辦公的地方環境不是很好,總理又每天工作很長時間,警衛就貼心的做了一些小改動,但是總理回來後卻十分生氣,強烈要求將這些東西撤去。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總理一絲不苟,一心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在我看來,這正是童年的磨難帶給他的----勤儉樸素,務實工作。
看看周總理的奮鬥,再看看現在正在學校學習的學生們。其它不說,就說我們大學生吧,個個人高馬大,營養豐富,一伙食跟幾十年前的相比就是雲泥之別,但是在路上仍可以聽到許多人不停的抱怨食堂的飯難吃死了等等;時不時還抱怨天氣這麼熱,空調也沒有;甚至還有人把逃課當成家常便飯。當然我指的是個別學生,他們花著父母的錢,天天購物、KTV、聚餐,完全拋棄了艱苦樸素的中華傳統美德。別說這些同學,就連像我一樣普通的大學生,捫心自問你為國家,為社會或者是為自己的家做過什麼?憑什麼坐享其成,有什麼資格呢?
這樣想來,我反而覺得身處這樣的環境幸福但不利於我們的發展,逆境才能促使進步,有的時候磨難就是一種收穫,雖然有時這些經歷並不是多麼的愉快,但是這些刻骨銘心的經歷卻會在某一天給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收穫。正如周總理也許也想到自己坎坷的童年經歷能為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影響。
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我們要學會「居安思危」,不要再抱怨生活,要懂得欣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待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謹慎。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社會,更為了國家,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先輩們為我們創下的這個幸福環境。
周恩來讀後感(二)
近日,我拜讀了顧保孜寫的《周恩來最後600天》一書,敬仰之情、悲傷之情、懷念之情油然而生。這是一本獨特的偉人傳記,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史資料,它如實且細膩地記錄了敬愛的周總理在生命的最後歲月,為國家、為人民所做的點點滴滴,看著圖文、想著總理,我不禁淚流滿面。
我曾經在梁衡先生《大無大有周恩來》那篇散文名作中讀到過這樣一則材料:「周總理從1974年6月1日住進醫院,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有9天;14至18小時有74天;19至23小時有38天;連續24小時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時之內。而從3月中旬到五月底,兩個半月,日常工作外,他又參加中央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其他會談和談話57次。」算一算工作的時間,想一想總理的病情,他這是在工作嗎?完全是在拚命!一個76歲的老人,風燭殘年,面對百事維艱、百廢待興的國家,他像一頭老黃牛,忍辱負重,奮力前行。這時的總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承受的壓力卻愈來愈大,但他憂國憂民,苦心孤詣地推動千瘡百痍的國家恢復建設與發展,竭盡全力地支持屢經磨難的鄧小平同志主持國家經濟建設。
總理是一位無私無畏的偉人。他的一生波瀾跌宕,雄渾壯美。在民主戰爭的危急時刻,他力挽狂瀾,率眾發動南昌起義,為中國革命打造了一支威武之師;在紅軍長征的危難關頭,他力排眾議,奠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避免了黨的分裂和革命的失敗;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他齊心協力,團結國民黨人和民主黨派,抗擊侵略者維護民族尊嚴;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關鍵時期,他身擔重任,抓建設搞外交鞏固政權,讓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國重煥生機,昂揚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十年浩劫的非常時期,他既要和林彪、江青等人鬥智鬥勇、迂迴鬥爭,還要保全老幹部,保護知識分子,保障國家經濟生產的正常運轉。面臨危難,他從不退讓;面臨責任,他從不迴避;面臨屈辱,他從不辯解。他不求名、不圖利、不貪權,他胸懷天下,心繫黎民,公而忘私,凜然正氣。
總理是一位有情有義的聖人。他的一生博愛無私,平易近人。我曾經在閱讀中國現當代名人傳記的時候發現過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幾乎都和周總理有過親切的交往和密切的關係,他們對總理一經接觸便欽佩不已、感激不盡,這些人年齡、身份、地位各有差別,但是都滿懷深情地愛戴著總理。比如沈從文先生,建國後他被中斷了寫作,無奈之下在歷史博物館做了職員。總理得知,囑託他編寫一部反映中國物質文化的史書,深受鼓舞的沈先生傾注心血、歷經周折最終完成了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凌宇先生的《沈從文傳》中曾描寫過弔唁了總理之後沈先生的失魂落魄、失聲痛哭,那種摯愛之情是多麼的純真無邪、感人肺腑。除了這些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尋常百姓對總理的感情更是深入骨髓。人民愛總理,這是因為人民對總理無比的敬重與信任;總理愛人民,那是因為總理對人民無比的尊重與關心。書中記述了總理在自己病情惡化的最後時期,竟然還關心著雲南錫礦工人的中毒事件。他在得知自己病情真相的時候,竟然找來了身邊的工作人員一一道謝、告別。他的樸實真誠,他的謙和慈愛,讓所有的人感激涕零,永志難忘。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講話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周總理正是這樣的偉人,即便是他的對手國民黨人,上至軍官下到士兵,也是無人不對他的品行才幹大加讚賞、高山仰止。他這樣的偉人,功德修為業已近乎聖賢,難怪抗戰時期他在重慶的居所被尊稱為「周公館」,他也被各界人士尊稱為「周公」。古往今來,天下姓周者何其多也?唯有他,當得起這份尊崇,受得起這個美稱。周公恩來,恩澤天下,天下歸心!
總理在生命的最後600天,做了大小手術13次,去世的時候體重不足60斤,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了他所摯愛著的國家和人民,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澆灌在了他所熱愛的大地與山河。「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敬愛的周總理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周恩來讀後感(三)
《周恩來》這本書講述了周恩來坎坷、傳奇的一生,引導我追尋好榜樣周恩來成長過程中的歷史足跡,使我從本書所寫的故事中,學習周恩來的獨立、自強、勤奮等優秀品質,體察好總理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讀了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周恩來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周恩來愛好讀書,書中有不少描寫周恩來愛好讀書、刻苦學習的例子。周恩來的個性既豪爽強幹,又溫文爾雅,是一位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從本書中的「外交風采」一節中均有體現。
書中還寫了周恩來的三個母親,以及北國、東洋求學的歷程,後又至歐洲』;勤工儉學的故事。
書中的一個個故事使我更加地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民族。我要向周恩來爺爺學習,從小做起,爭做一個努力學習、回報祖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