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辛亥革命讀後感範文

辛亥革命讀後感範文(一)

我看完辛亥革命,心潮澎湃。電影中的烈士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為了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為了大我捨棄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們對於革命的解讀在今天聽來仍然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段,沒有這段歷史,我們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會,受人欺負,卑躬屈膝,一直是別人的奴隸。但是,我們應該謹記的是創造這段歷史的人:孫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還有千千萬萬為革命獻身的同志們,他們格外可敬。

孫文到了日本、歐洲,他知道了清朝和世界的差距,也深切地體會中國人民的痛苦。他基於對世界的認識,他才萌生去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想法,頓時全國有志之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奮鬥,為後人創造一個自由、民主、共和的國家。

因此秋瑾革命,願為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林覺民革命,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孫文革命;就是讓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雖然現在新中國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但是革命的精神卻不能忘,我們要認真地繼承下來,甚至升華下去,為革命賦予新時代的意義。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如果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就要爭分奪秒的大踏步走到前邊去,只要你堅定改變自己的信念,誰也擋不住你。我想,對於革命的解讀每個人現在都有自己的認識。我以為,個人的革命就是要達到自立自強的狀態,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懦弱恐懼,不再固步自封。一個人自己有了主心骨,有了更高的奮鬥目標,有了堅韌不拔的信念,他就會建立一個思想上的中華民國,做自己的大總統。

辛亥革命讀後感範文(二)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革命?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被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貧窮、落後,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像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的臨危不懼、英勇戰鬥;鄧士昌、劉丁汝昌等人在甲午海戰中以身殉職等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這些抗爭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辛亥革命》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事實上,我相信很多人對於歷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來源於當年上學時候所學的那一點,對於這場革命的細節、前因後果知之甚少,《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當年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已經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的那種精神,而且影片將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都給了很詳細的描述,像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為什麼要辭去總統的職位。孫中山及同盟會高舉的「共和」理念,成為推翻清廷以及中國3000年君權專制的「思想槓桿」----從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大地上任何一個企圖復辟帝製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軍權,都註定成為人民公敵。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即使還有懷念皇帝的遺老遺少,也改變不了共和理念成為中國歷史的潮流。

歷史片表現著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與態度。有很多人看到這種革命電影都會首先以意識形態去評判電影,但我必須要說的是,《辛亥革命》整體上來看基本上與意識形態無關,只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譜,沒有吹噓,沒有功過是非,沒有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批判,有的只是孫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的無奈,所以我們不應該用意識形態的眼光去看待這部電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1921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條小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自李大釗同志成為中國引進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志士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鮮血和生命。終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讓大家在發展中看到了祖國的希望。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今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歷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革命的進步意義,不容抹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百年,不久前黨支部全體黨員共赴嶗山烈士陵園,我們站在那裡緬懷先烈,提醒大家在生活充實美滿的時候,不能忘了為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不能忘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中國共產黨近90年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從一個被帝國主義侵略的封建國家,成長為富強壯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歷史已經證明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辛亥革命讀後感範文(三)

《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痳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說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