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魯迅的風箏讀後感

魯迅的風箏讀後感(一)

魯迅先生的《風箏》,描寫的是:「我」不允許弟弟玩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待「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 是兒童最正當的 行為」後,對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時,也折射了舊中國教育 存在的問題,希望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兒童精神不被虐殺。

在那個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魯迅獨獨不喜歡孩子們喜愛的風箏,他認為那漫天飛舞的美麗風箏是孩子的庸俗和無知,以至於討厭起來,對此更是不屑一顧,看到之後的感覺是鄙夷,對此所不齒的。當還是童齡的弟弟看著那些可以帶著靈性飛上天空的魯迅的討厭物時,魯迅給弟弟的是長輩的控制和教訓。

但是正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樣的,弟弟在那個破落的隱秘地方用心做著「叛逆」的風箏,那隻漂亮的、經過弟弟嘔心瀝血的作品在即將完成的時候,碰到了魯迅,魯迅帶著那種不容侵犯的長輩尊嚴將那只可以飛翔的翅膀折斷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魯迅描述到弟弟見到他的表情:「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驚惶的站了起來,失了色的瑟縮著。」

讀到這裡,我的眼前出現了那個可憐、惶恐的孩子的臉,那是一張多麼期待能夠得到屬於自己童年快樂的臉,而那個美麗的夢在一 陣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種怎樣的心痛阿?那種心痛是一個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體會的到的嗎?那是在奪取了一個孩子渴望已久的美麗的夢的殘忍,那是在占領一個孩子的美麗的心靈啊!弟弟驚呆了,因了這些,所以才有了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動肝腸的痛苦。

終於,魯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後懂了那個本該屬於弟弟的夢,那個我們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惡的美麗!他感覺到了那種愧疚是對自己的懲罰,他要懲罰自己了。向弟弟談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卻以「不曾記得」的態度來撫慰著哥哥的愧疚之心。這就是弟弟的善良,這就是弟弟對於哥哥的理解。

我讀到了這篇文章中瀰漫的淡淡的哀傷和惆悵。這種惆悵從看到天上飄的風箏時已被勾起來。然後記憶回溯。許多人回憶起童年,多是陽光燦爛的。因為那時簡單,還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為何會想到自己無心所做的一件錯事?這件事在別人看來,或許能夠輕描淡寫地歸為淘氣。而他卻以為自己是進行「精神的虐殺」了,心裡時常有著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於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風箏的翅膀,同時也無意地抹殺了弟弟作為兒童的天性。人在無知的時代總是會犯下很多錯誤,有一些日後意識到它曾經帶來的傷害,也已晚了。無法彌補。也許那人早將這事遺忘,既然忘卻了,又何來原諒呢?

童年時所做的事情,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斷摒棄弱點,逐漸發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卻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響著,這種影響或成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為心靈上沉重的包袱。

身為一位中年人的魯迅,為著二十年前的舊事而內疚。他一定善良,並且足夠敏感。這是一種良心上的自我指責與修正。這種不斷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確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發高尚。

思緒到這裡,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生。孩子們有的時候以為可以和老師、父母分享的快樂,而在我們大人的眼裡是多麼的不成熟,以至於讓他們用天真所換取的是斥責和不屑。所以,課堂上、課堂外,學生們看老師的眼神變了,他們認為老師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師是不能和同學們一起跳繩、投沙包和瘋跑的人,老師就應該有個老師的樣子。

理解孩子,保護那片美麗的童心之園,或許你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魯迅的風箏讀後感(二)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眾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裡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 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裡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痳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 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湧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級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為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魯迅的風箏讀後感(三)

我看了《風箏》這篇文章後,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了魯迅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歡風箏。魯迅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歡玩風箏,而魯迅又不讓這一個小兄弟玩;每一次這位小兄弟想玩時,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風箏。小兄弟不能玩風箏是還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他買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風箏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非常高興。而魯迅卻把這些行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魯迅忽然覺得似乎多日沒見這位小兄弟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花園拾竹。魯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積雜物的小屋裡,推開門,果然在什物中發現了他,他正在做風箏,魯迅看到了馬上把風箏給踏壞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裡,後來他怎樣,魯迅也沒有留心。

然而,魯迅的懲罰終於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魯迅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在那時候,他們又見面了,談起了童年的往事,魯迅正想求他的寬恕,小兄弟卻說什麼都忘記了,魯迅的心從此只得沉重著。

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魯迅是一個很不喜歡風箏的人,認為風箏只是沒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後,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那時很後悔,因為魯迅以為玩是浪費時間的行為, 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魯迅小時候家庭很困難,常要()拿東西去當鋪,每天都要幹家務,所以他認為玩是很浪費時間的,他自己不玩,還很固執,不讓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長大後後悔了。

我以後不能學魯迅那麼固執,對人要寬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