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童年》後感

讀《童年》後感(一)

最近,我讀了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讀後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部作品是高爾基三歲的時候寫的。那一年他父親去世了,他的媽媽帶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和兩個舅舅對他很不好,他還經常挨打。他唯讀了三年國小,十一歲就走向社會獨立謀生,吃了很多苦,但他不忘學習,終於成了一個偉大的作家。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了很多: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有父母的關懷,還有其他親人的關懷。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如果生了病,爸爸媽媽會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如果遇到困難,也會得到爸爸媽媽的幫助。

學習條件就更好了。從小上幼稚園,上學前班,再上國小。有老師耐心的教導,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學習,回家也有自己的獨立學習空間,學習用品一樣也不缺。

我們和高爾基相比,缺少進取的精神和學習上的毅力。所以我們要向高爾基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

讀《童年》後感(二)

我讀了一本書,叫《童年》,這是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的作品之一。

這本書寫的是,高爾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是在社會底層度過的。由於生活所迫,他11歲就自食其力,參加過多種工作,飽嘗了人間苦難。高爾基只上過兩年學,但他卻靠頑強的自學具備了寫作的能力。他兩次遊歷俄羅斯,這使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疾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以後的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童年》在藝術上運用兒童的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寫。作品主要從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動,充滿童趣,如對阿遼沙父親之死的一段描寫:在幽暗的小屋裡,「我」父親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著白衣服,身子伸得老長老長的,他那光腳板的腳趾頭,奇怪得張著;那一雙快樂的眼睛緊緊地閉著,像兩枚圓圓的黑銅錢;他和善的面孔發黑,難看的齜著牙。以上一段話的描寫十分真實地表現了一個三歲小孩的心態。因()為年紀還小,不懂得死亡意味著什麼,所以他認為有趣、奇怪。

高爾基的童年和我現在的童年根本無法比較,無論是我們的吃、喝、穿、住還是學習環境等等都比他好,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長大後才後悔莫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