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十日談讀後感

十日談讀後感(一)

《十日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全書近70萬字。其主要內容是抨擊14世紀義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題是揭露教會、僧侶的腐敗和虛偽。還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對禁欲主義,同時也有小部分作品讚揚商人、手工業者的才幹、智慧和進取精神。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塵世歡樂的追求和對生活得無比熱愛,既鞭撻了禁欲主義,又揭露了教會上層人士的奸詐和虛偽,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彩。

這本書說的是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從3月到7月的短短几個月內,就死了十萬多人。有一個禮拜二的早晨,幾個僥倖沒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聖馬利亞諾維拉教堂不期而遇,他們相約去郊區一座別墅居住以躲避這場瘟疫。他們帶著7個男女僕人,每天在這座環境幽靜、景色宜人的別墅里祈禱、散步、玩耍、唱歌跳舞。為了排憂解悶,在天氣最熱的時候,他們圍坐在蔭涼之處開故事會,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人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所以這本書取名《十日談》。

《十日談》對十六、十七世紀西歐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例如,納法爾《七日談》,賈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談》。莎士比亞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終》、萊辛的《指著納旦》等都受到其寫作格局和寫作思路的影響。

這本書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個主旨,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寫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諷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會的醜陋和罪惡。像第一則故事的切帕雷洛,一個靠編造假文書發財的公證人,最後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無恥之心,騙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為了「聖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運對人們的束縛。像第三則故事開始女郎說的「如果要探明運作弄人這個題目,那真是越談越有話說。第三天,作者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智慧來戰勝命運。像第九則故事中,吉萊塔的命運,雖然自己和心愛的男人節了婚,但是丈夫不愛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萊塔卻不屈服命運,利用了騙局使自己懷孕,從而重新贏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強調了愛情的悲歡。像入獄,情人去世,但是我們看到最後結局都是大團圓。第六天,強調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則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諾河啊」,第三則故事諾娜夫人的反唇相譏,都是辯論的技巧典範。第七天和第八天,說的是人們之間相互捉弄。第九天沒有固定的主題。第十天則宣揚人們的寬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則故事中基諾十個臭名昭著的殘暴強盜,但是得知院長有胃病時基諾盛情款待並只好了病。院長也非常高興向教皇說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個故事的開始作者都有通過十個人的話語表達自己對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說是故事的主題思想的最佳歸納。

下面就以第一天第二則故事為例介紹一下。

亞伯拉罕和賈諾托:巴黎有個善良正直的大商人賈諾托,他有個忠誠老實的好朋友猶太人亞伯拉罕。因為亞伯拉罕不信天主教,賈諾托擔心他死後會入地獄,就勸他拋棄猶太教,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但亞伯拉罕認為世上只有猶太教才是最正宗最神聖的,堅持自己的信仰。最後,亞伯拉罕經不住好朋友苦口婆心的勸說,只好答應先去羅馬看一看再說。亞伯拉罕到了羅馬,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和調查研究後得出的初步結論是:教皇、紅衣主教、主教等一夥,從上到下,無一不是寡廉鮮恥男盜女娼的傢伙,全是一群酒囊飯袋。進一步觀察和調查研究後的結論是:這夥人嗜錢如命,貪得無厭,什麼都可以拿去賣錢——人口、天主教徒的血肉、教堂上的職位、祭壇上的神器……其貿易之大,手下經紀人之多,連巴黎的巨商大賈也望塵莫及!他非常吃驚,非常納悶,同時也非常神往。回到巴黎後,好友賈諾托問他對天主教的感覺。他說,照他看來,羅馬已經成了一個藏污納垢之地,它容納了一切的罪惡:姦淫、貪婪、自私,那些修道士們可以說全是無惡不作的惡棍,但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腐朽透頂的教會不僅沒有任何衰敗的跡象,反而人氣越來越旺,隊伍日益壯大,看來這一定有神靈庇護著它的!他感嘆:這麼說來,你們的宗教的確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加神聖。現在,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做一個天主教徒的了,請你們按照聖教的儀式給我行洗禮吧!

阿們!「一個亂七八糟的腐朽透頂的教會不僅沒有任何衰敗的跡象,反而人氣越來越旺,隊伍日益壯大」,這種現象,忠厚老實的亞伯拉罕怎麼能理解?我們這些可憐的普通平民百姓怎麼能理解?看來除了將之歸結為「這一定有神靈庇護著它的」以外,實在是沒有更好的答案了。

任何一個地方,若要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就必須有可靠的法律來作保護。反之,凡是個人(哪怕是非常「聖明」的人)說了算的地方,遲早都是腐敗叢生的。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自私卑下的內容,所以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法律對他的規範、約束、震懾、保護,缺少了這個條件,僅靠個人的自覺努力的道德修養是不可能安穩生活的。根據政治學的經典理論,法律條文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那麼,如果所制訂的條文對那些制訂條文的人沒有好處,就不可能會有這些條文了。羅馬天主教廷不可能沒有法律,但在這政教合一的地方,教廷是不可能不庇護自己信徒的。所以,加入了這個團體的人,無形中都有「安全感」。當然,事實上並不是天主在保佑他,而是教皇,而是這個團體在保佑他。誰在保佑教皇這個團體?當然是不計其數的信徒們。任何人都是「趨利」的,當加入某個團體對他們來說是無一害而有百利甚至可以帶來一本萬利之好處的時候,出現趨之若鶩,如過江之鯽的場景也就很正常了。這樣,教廷越庇護自己的信徒,信徒就越信任教廷,信徒就越來越多,所謂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大。因為大家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唯利目標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的,所以也就顯得格外齊心協力,團結一致——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壯大了隊伍的力量。在這裡,沒有法律的監督制約,沒有心靈的自我規範,只有肉體惡魔的放縱肆虐,試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團體?狼群里要學會狼叫,人們為了自保——當然,更多的人可能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就必須加入這個狼群,並在其中學著「狼叫」。因為有強大的慣性力量,所以亞伯拉罕看到了這麼一個腐敗透頂的團體卻「人氣越來越旺,隊伍日益壯大」的奇怪現象。

「腐」的必然結果是「敗」。後來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邏輯推理的正確。

關於本書的最大特色,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此書肯定了人性,宣揚了人文主義,反對禁欲主義,痛批了當時歐洲教會的陰暗面。歐洲在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下,「人性」受到摧殘,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和性慾之事,也被視為是褻瀆上帝和神的行為而打壓。而《十日談》中,卻隨處可見青年男女為了忠貞的愛情,克服了種種磨難,擺脫了種種障礙,終於獲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對宗教的批判和諷刺,則更加辛辣和厲害。

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維護女權,提倡男女平等,這在之前是無法想像的。在男性作為社會主導的中世紀,薄迦丘的這種女權思想卻是很另類。在本書的序中,作者就開門見山地說:「有誰能夠否認,把這樣一本書獻給美麗的女郎們,比先給男人們更合適呢?女人們因為膽怯、害羞,只好把愛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裡,這一股力量比公開的愛情還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體驗的人,對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們又得聽從父母、兄長、丈夫的意志,順他們的心,受他們的管教。他們大部分時間總是帶在閨房的小天地里,閒坐著,百無聊賴,情思撩亂,老是怏怏不樂。」又說:「對於像柔弱的女郎那樣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運女神卻偏偏顯得特別吝嗇;為了部分的彌補這一缺陷,我打算寫著一部書,給懷著相思的女人們一點兒安慰、幫助和消遣。」由此可見,作者對婦女們的同情,而《十日談》這部書,主要是為了婦女而寫作的。

第三,可以說,《十日談》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推動了整個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發展。薄迦丘的《十日談》第一次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繪聲繪色的勾勒出一幅龐大而壯麗的社會生活圖景。記得老師上課說過《十日談》與《神曲》相媲美,被譽為「人曲」 (或是「人間喜劇」)。可以說愛和智慧是整部書的兩個基本中心思想。

十日談讀後感(二)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寫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斯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著一棟遠離瘟疫的別墅前進著。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婭當他們的女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優秀文學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巨著,現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確信,人的高貴並不取決於出身,而是決定於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國王的馬夫,其儀表和聰明同國王相比,毫不遜色。不少故事敘述了在爭取幸福的鬥爭中,出身微賤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戰勝封建主和貴族。薄伽丘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貧窮不會磨滅人的高貴品質」,窮人家往往出現聖賢,倒是「高貴叫人喪失了志氣」,帝王家子弟只配放豬牧羊。他還摒斥中世紀僧侶主義污衊女人代表罪孽的陳腐觀念,讚美婦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張婦女應該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許多故事裡把抨擊的鋒芒指向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毫不留情地揭開教會神聖的面紗,把僧侶們奢侈逸樂、敲詐聚斂、買賣聖職、鎮壓異端等種種黑暗勾當,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談》的頭兩個故事裡,薄伽丘就以犀利無比的筆鋒,辛辣地嘲諷了教會的腐敗墮落。一個作惡多端,喪盡天良的公證人,臨終懺悔時一通胡吹,死後竟被教會封為聖徒。一個猶太教徒,在教廷駐地羅馬暗中察訪,耳聞目睹,了解到從教皇、主教直到教士,個個都是酒囊飯袋,寡廉鮮恥,貪戀女色,還買賣人口,羅馬已成為「容納一切罪惡的大洪爐」,「基督教充滿罪惡、黑暗」。這兩則故事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

薄伽丘也不止於對僧侶的個人品質進行抨擊。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頭直指教廷和宗教教義。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侶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男盜女娼,是十足的偽君子。其根源蓋出於教會的教規,出於教規的虛偽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對教會的批判,表達了當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對神權的不滿。

十日談讀後感(三)

中國的古典作品裡充滿了各式英雄形象,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溫酒斬華雄的關羽,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不過奇怪的是,這些英雄居然沒一個是男人:

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修了仙術以後長生不老,且不說一隻從石頭裡面蹦出來的猴子是否具有正常男性的生理功能,反正齊天大聖從來都是不近女色的,當然也不知道母猴在他老人家眼裡是什麼感覺,總之能和唐僧一路西天取經,就女色問題來看,不得不說是與佛門有緣的;

關羽關將軍,武聖,是個店開張都要把關老爺的小銅像請來。張飛好歹愛喝口酒像個人,劉備沒有四妾也有三妻,眼淚是多了點,也算個正常男人,唯獨關二爺不好酒不愛女色,更不用說金銀財寶,我都開始懷疑他老人家是否要吃飯了,擺在各大小店鋪各大小廟宇裡邊的武聖,終於從人變成了神,想來雲長兄可以不吃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豹子頭林沖,就是和力能拔樹的蠻和尚打個三五回合也不落下風,「林家槍法」舉世無雙,更不用提其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身份,怎麼看也算得上個人中龍鳳,可是老婆被上司兒子調戲以後,整個人居然啪嗒一下軟了,鬧到最後終於賠了夫人又丟了官,被逼得上梁山,奈何中國人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以上三位仁兄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男人的典範,所以中國的男人打小就生活在這些男人的偉大形象之下,做司機肯定是可恥的,開公車那是人生的恥辱,一定要去開坦克,最好能開飛機,更好的就是開宇宙飛船環遊宇宙,要像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並且不近女色不食人間煙火,要吃只吃人參果;

男女授受不親,想女人是可恥的,看女人更可恥,喜歡女人就是無恥,君不見楊貴妃陳圓圓之流不是導致覆朝就是滅國,要和關二爺一樣不近女色不食人間煙火,練就一身好武藝死心塌地給人賣命那才是真男人,後世不給你修廟燒香那都是人生的失敗;

在中國不做官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要像林教頭一樣,不但要做官,而且要做大官,打從剛進國小開始,中國的男人就被肩頭的三條小紅槓分成了三級,爾後越分越細,不是少先隊員,低一級,不進共青團,又低一級,不入黨,至少低八級,老婆被上司調戲怎麼辦?老祖宗教導我們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孩子呀,一切以仕途為重,有錢了就有老婆。

《十日談》中有這麼個故事,國王的馬夫愛了上了皇后,馬夫雖然地位低賤,但是生得高大漂亮,和國王身材差不多,他愛上了國王的皇后,但是皇后並不知道,他也不敢表現出來,到最後馬夫覺得這種單相思太痛苦,不如去自殺,反正都是死,索性冒個險,如能一親芳澤自然死而無憾。馬夫夜裡就在皇后的寢宮外觀察國王是怎麼進去的,第二天如法炮製成功進了皇后寢宮,黑燈瞎火之下馬夫不說話皇后也不知道是其他人,二人玩得很開心,馬夫擔心性命,還是連夜趕回了房間,他離開之後國王也去了皇后寢宮,知道有人假扮他和皇后睡了覺,但是國王為了自己的名聲並不聲張,當下就去了馬夫所在的僕人房間,發現馬夫心跳很厲害,就把馬夫的耳邊的頭髮割掉一段做了標記,第二天國王召集了所有僕人,想找出耳朵旁少頭髮的那個,然後悄悄殺了他,可是僕人們都到了以後國王卻傻了眼,原來聰明的馬夫在國王離去後將所有僕人耳邊的頭髮都削了一截。

馬夫的行為是得到了作者薄伽丘的讚賞,但是這樣的人在中國肯定是個流氓登徒子十惡不赦之輩,因為中國的男人都要講禮儀廉恥並且不近女色,去偷他人的老婆簡直是人神共憤天誅地滅。想來想去,在中國除了用錢吸引女人,還真的很難找到第二種官方的戀愛方式,談戀愛先問收入,相親先問房車,沒錢不結婚。

中國的男人都知道梁山泊和祝英台,沒錢的書生到最後只落得個寫情書寫到吐血而死的悲劇結局,所以在中國有錢才有祝英台,書讀再多也只能吐血。

然後中國的書生都很聰明,既然有了前車之鑑,現如今就拚命找錢吧,有錢就才有祝英台,有錢就才有禮儀廉恥,有錢就不用愛到死。用錢追求愛情成了中國男人唯一的方式,最後奇怪的現象產生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胖嘟嘟的外國佬嬉皮笑臉地不斷搭訕中國姑娘拿電話,而所有的中國男人這時候都成了道貌岸然聖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筆者在香港去外島的小輪上經歷過這麼個有趣的事件:

當時船上人很少,一對母女面前坐下一個胖子黑人,我呢正好在他們的後方吹海風,所以整個過程看得很清楚,陽光明媚的小輪里一段不怎麼圓滿的搭訕就這樣發生了,黑人老兄帶著些許靦腆扭過頭來和母女交談,母女二人被嚇得夠嗆,不自覺地往旁邊挪了挪,也沒回話,外國友人這時候只能尷尬地扭回頭去。筆者在一旁可看樂了,想到自己在維多利亞公園被金髮美眉微笑拒絕,又看到這位外國朋友在船上被中國母女拒絕,同樣是搭訕外國女人失敗,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油然而生,就走上前去和這位朋友攀談起來,他叫羅賓。羅賓說身後的母女似乎不懂英文,我很好奇,就用國語扭頭打了個招呼,二人本來驚魂未定,這下乾脆離開了座位。

中西方文化固然有差異,一個內陸農業大國的文化起源,一個古希臘古羅馬西歐的島國文化起源,本身就註定了前者的團隊精神和後者的個人主義的巨大差別,前者耕田種地做得多收得多,後者的海洋文化付出和收入卻不成正比,發展到後來,前者都成了完美主義者,事情沒有百分百把握就不做,而後者更善於冒險,因為他們明白準備永遠不充分。

所以西方的馬夫可以冒死去找皇后,而中國的男人只能等到有了車有了房以後才敢去找皇后,得到皇后以後又鄙視女人說她有過很多馬夫不懂得禮儀廉恥,那些中國男人早的時候你幹嗎去了?

馬夫很聰明也很勇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國王,所以劍走偏峰,最後成功;中國男人當不了國王,也要先當個大臣,有錢有勢以後再去打皇后的主意成功率更高,女人和愛情在兩種男人眼裡的地位顯而易見。

所以在中國,相比金錢和權利而言,女人和愛情永遠是被他們瞧不起的。

《十日談》中還有這麼個故事,一個男人死了老婆以後痛苦萬分,帶著幼子去山上隱居,為了避免孩子以後經歷同樣的痛苦,就試圖讓孩子不接觸女人,以這種方式來斷絕其對異性的愛慕,許多年過去以後,似乎這個方法很見效。孩子終於成年了,男人也逐漸老去,老人下山化緣不得不多帶個幫手,就把兒子一路帶了去,兒子在山下第一次看見女人,問他爹這漂亮的生物是什麼東西,老爹慌張地回答說是鴨子。回家以後,孩子對鴨子戀戀不捨,就乞求父親說,給我買只鴨子吧,我會好好飼養它的。

山下的女人在中國是老虎,到歐洲成了鴨子,所以在中國人的眼裡,老虎更具侵犯性,小是家亡,大到國破,無不以女人有關,當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以後,中國的男人似乎終於解脫了,並且有充分的理由來對女人不屑一顧,所以在中國,從來不缺乏對女性進行侮辱的單詞,並且很奇怪,這些詞語的侮辱對象大多是美女,您要是長相比較謙虛,連被語言侮辱的權利都沒。

文藝一點的有「禍水」,市井一點的有「騷貨」,小資一點的有「二奶」或「小三」,南方一點的有「婆娘」,常用一點的有「賤人」「賤貨」,港台更有「馬子」一說等等,舉不勝舉。

所以,中國的男人喜歡在語言上侮辱女人,而且對象一定是美女,並且通常是當事人不敢追求或者追求不到的美女,所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基本上即使這個道理,很奇怪,在這一切的同時又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男人在潛意識上其實很在意美女。

對異性的需求是自然法則,對美的追求本來就有的天性,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中國這一切從來都是猛虎野獸,學習成績好的乖孩子永遠無法和野獸打成一片,因為從來沒人告訴他們怎麼去愛,只有不厭其煩的聲音告訴他們怎麼去開坦克開火箭開飛船,開到出亞洲沖向世界,等你上了月球的時候,老虎就來和你睡覺了,並且是漂亮老虎。

然後乖孩子們逐漸長大,並且學著父輩和書本里教的那樣,去鄙視女人,聊到女人就是錢,因為有錢有女人,所以除了用錢找女人,男人們不知道怎麼去吸引女人。終於憋得不行了,只好去相親,對象不滿意卻聊勝於無好歹是只老虎,相親也沒話說,你叫什麼名字我叫什麼名字你做什麼工作我做什麼工作無聊透頂的對話,最後只好約上一群人去酒吧,胡亂灌些黃湯,借著酒精和燈光的曖昧,終於艱難的坐上同一輛車回家。

在後來的生活里女方總是抱怨,男方依舊木納,我不知道這種靠酒精所建立起來的關係能夠維持多久,但是我知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並不滿意,這是筆者身邊的真實故事。

類似的例子很多,不必贅敘。()在英雄教條主義的教育之下,男人們雖然開不了宇宙飛船找不到山下老虎,好歹也要弄台私家車,在學校的時候小紅槓給男人分等級,進了社會私家車給男人分等級,雜牌的低一級,沒車的至少低八級,最後導致現代人的生活開始功利快餐化,吃得很快餐,活得很快餐,愛得很快餐,男人們除了用錢去吸引女人,心靈已經被社會痳木。

很多年前筆者去請教一個很討姑娘喜歡的朋友,當時我的問題是這樣,和姑娘牽了手以後該說什麼才能接吻。

友人笑得前仰後翻。

西方文化也好,中國傳統也罷,源頭不同,各有各的特點,或許你的特點是我的優點,我的優點是你的缺點,對錯總是相對的,客觀來說都沒有優劣,只是環境不同。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社會生活再怎麼變化,男女兩性問題永遠是說不完的話題,誰讓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人和動物不同,除了吃喝拉撒還有喜怒哀樂,思想被社會擠壓成一塊批薩,做人做得像一個漢堡,愛情被量產成一杯調味的可樂,生活到最後終於成為一頓快餐。

《十日談》讀罷頗有感慨,遂著此文自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