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一)

放假三天,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利用三天將我七月份就買到手的《萬曆十五年》看完了,打了三天的籃球,兩天打的非常精彩,這個假期還是過的很開心和滿足。

讀後《萬曆十五年後》,大明朝這段歷史還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腦子中,其中事非功過,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國,還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環境,均可以從中找到許多答案、許多啟發。以下是我的一些讀後思考:

一、近現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何在?

中國自三皇五帝開始,經歷幾百上升年,萬曆及期先輩,必然對於歷史興衰之道,對於管理一部國家機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個朝代,當經過多年的發展後,最終走向沒落,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人,從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沒有一點辦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殘息,在這個進程中,能人志仕,當然包括萬曆也想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可是就是無法施展,甚至是一國之君,似乎一國之君就是被文官階層所綁架。我在想,大明的覆滅之路,那些文官階層不知道嗎?大明倒台,對他們有益嗎?其實是無益的,這一點,可以從文官同意戚繼光與日本浪人在沿海開戰,可以看的出來!因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會威脅到文官階層自己的利益,其實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蟲一樣?如果外界環境不至於傷害到他們繼續謀取既得利益時,天塌下來,他們也不理會,但一部國家機器憑藉慣性向沒落方向行進時,這些文官還以為天下太平!可悲!他們不知道同時代的,歐洲發展如何了?堅船厲炮發展到什麼樣子了!帝國的沒落給大清的衰落、近代中華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種子!一個人犯錯,可能影響他一個,一個國君,一個管理國家的機構如果出錯,其再糾正是需要付出大麼大的代價啊!中國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名族經歷多少災難,最終屹立不倒!為何我們近現代卻輸給了西方?甚至我們身邊的彈丸之土?這不光是歷史學家需要研究的問題,更是所有中國人應思考的問題,國家的統治階級自不必說!黃仁宇先生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是由於文官階層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於統治階層與社會的脫節,再就是中國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維習慣。由於我看的書還不夠,思考的深度也不足,因此我姑且記住,我會在日後的學習過程中,帶著這個疑問一直去研究,去思考。

二、孔孟之道,仁義之學到底應堅持還是摒棄?

黃先生說中國人用道德代替法制,這似乎是歷朝歷代一直沿用的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百姓如想步入仕途,必讀《四書》、朱熹四書譯註等相關書籍,可以說形成了整箇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石和共識,在國家的統治和管理中,這些思想又真正可以帶來多少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辯證看待,有選擇的吸取,才是適應當下世界環境的上策。

三、人具有陰陽兩性嗎?

答案是肯定的,即一方面人們總是口口聲聲大喊仁義之道,這是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顧及自己的利益,雖然老子倡導無為,孔孟讓人們行仁義之道,佛教告訴我們無我,一切皆因緣,想必那些文官階層不比我少理解這些知識和道理,可是他們中許多卻中飽私囊,拉幫結派,挑起內耗,並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滅亡。這其中真包含有易經的許多層深意,物極必反,「文極必開動亂之機」,如若人,特別是統治管理者,不進行自我省,自我救贖,或只有一小部分在這樣做時,這群人是可悲、可憐又應該打入地獄的!因為他們的呆板僵化,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覆滅。

四、張居正其人

在書中,黃先生似乎一直抱有一種同情、支持、理解的態度來看待張居正,我也是這樣的態度,在明末,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強力的人物,黨派之爭將更加激烈,許多實事也將不能實施,明朝的覆滅也將更快!也許歷史會批評張的專權,可是如果不專權,如何能辦成事?位極人臣!死後卻被清算,實在有些淒涼。從中也可以看到政治鬥爭的厲害和殘酷,我們中國人有一點特別不好,就是當一個人什麼不好,連你死了,也要挖出來清算,真是兇狠毒辣!對於政治鬥爭的殘酷,張不是不知道的,他在生前說過「入大火如入清涼界」,這是張居正獨特的政治哲學。大火,能把人燒焦;清涼界,能使人心靜如怡。語出《華嚴經》,華嚴宗講宇宙萬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說都能相融相通。如果你說張居正貪戀權貴,無強國之治,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這個人物,我本人很佩服,佩服其才能,其志向!其氣度!

五、申時行其人

一個忍耐待機會到時,抓住機會的典型代表,一個一生追求「真誠」的官員,他也許從張居正的一生看到了暴風驟雨似的改革由於文官階層的阻撓而不能實現,更看到了其悲慘的結局,在理想和實現之間,他選擇了一種平衡之策,雖然得善終,但對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我更佩服張居正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因為此時的帝國,其實是需要猛藥的,如若不然,只是苟延殘喘,最終終歸覆滅。

六、海瑞其人

每一次以全新的視角,來看海瑞其人,也許海瑞圓潤一些,可以讓自己過的更舒服,對社稷、對百姓的貢獻也越大,但是他是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和實踐人!最終草草了卻一生,但其代表中國文人的那種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是感動和鼓舞千秋的,這也形成了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類似的歷史人物,我想還有屈原。

七、戚繼光其人

不論如何,其將帥之才足以使其彪炳千秋。成功清剿南方沿海日本倭寇,並威退北方蠻夷,其實戚繼光有許多更為先進的方案,但他能洞悉當朝允許他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在這個範圍能做到最好,這一點,非常厲害!人常常是不知何可為?何不可為?能洞悉當時的社會本質,也說明戚非等閒之輩了!有機會,研究一下他的著作,看能否從中學會一些。很可惜的是,明王朝沒有繼續發展武力!不然如何可以輕易為清所取代!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和感受到許多重要的歷史契機!真的像緣份一樣,稍縱即逝!而且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中華名族的命運!為何幾百年後,我們才發現這些?才發出一聲嘆息啊!一個國家,如果讓真正有遠見的的人來統治,政令通達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八、李贄其人

給我感覺是,此人很混亂,我未理解他的主要思想和觀點,難怪稱他為「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敘述他的這一章中,我最感動的有兩點,一個是其妻子對於他一生追求的支持,他們的三個女兒,有兩上因餓、營養不良而死去,這對一位母親是多麼大的一種傷痛,這讓我對於女人,特別是母親,有一種天然的敬佩!(但對於干預政治的女人,卻特別討厭,因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皆因皇帝未處理好與女人的關係而導致動亂),另一個是李窮困潦倒時,總有人,特別是一些社會上層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給他吃給他穿,李無後台,有的我想可能是像芝蘭一樣的品格和思想!才會吸引如此多人一直支持他,幫助他!給予他這麼多及時和超越政界與階層的關愛!這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精神和氣度啊!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二)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介紹了萬曆皇帝在位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三個因素所決定的明朝走向沒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實質上並沒有實權,因為經過近200年的發展,明朝的內閣權利非常強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為代表的是張居正。歷史上對這個人褒貶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進了明朝整體經濟,軍事,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這個人是一個大貪官,他死後從家裡搜出10餘萬兩白銀,政治方面他極力推崇自己的黨羽,極力的排斥異黨。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師, 他極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當張居正死後被查出種種劣跡,萬曆皇帝傷心了,自己的老師如此的虛偽,從此他由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變成一個沉迷於後宮美色的君主。因為他看清楚了一點--------無論張居正,還是後來的內閣首府申時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團的利益。文官集團的利益於皇權一向對立。萬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夠改變這個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問任文官集團自己爭鬥。

軍事上明朝的軍事相對於外族還是較強的,但是建軍制度上文官的權利比武官大;禁軍的數目比戍邊軍隊的數目多;軍餉朝廷播下來大多數都是發不到士兵手裡的。這種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現在萬曆年間得到了種種體會。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會有例外,明朝除了開國有著名的將軍,這個朝代有且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繼光。可以說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譚綸,頂級上司張居正不無關係。如果不是張居正極力推舉戚繼光,可能他的抗擊倭寇的事業沒有這麼順利。當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將()領。據《神宗實錄》中談到戚繼光在戰爭前3天徹底研究對手,思索著每一個細節。他練兵嚴格,經常搞動員大會,賞罰分明。再一個,他對兵源也有限制,只招農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內閣的大學士關係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這裡不詳談。

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全部出動征伐英國的前一年,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的同一年。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是明朝走向衰敗的標誌時間。

我想此書給我最大的收穫不是歷史知識,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