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周恩來傳》讀後感

自古以來,愛名之官受人愛。白居易寫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韓愈大膽上表《倫佛骨表》諫言,包拯整頓吏治打擊貪污平反冤屈。一個人所做有價值的、利國利民的事,定然會有人記得他的好,感謝他。平常人幫助我們的一件小事都會被記在心裡,還有人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作為處世態度,更不用說對於一個再造了國家、復興了民族,潤澤了百姓的偉人——周恩來,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又能有什麼理由、什麼資格去淡忘他?

從前的我只從課本中的隻言片語了解過周總理,知曉他是我國最卓越、最傑出的領導人之一,但並不了解他的豐功偉績,相信身邊大多數人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了,在我讀完迪克·威爾遜寫的的《周恩來傳》後,腦海中仿佛看到這句驚人之語化為霹靂震動著新中國那片成立不久的天空。

「高歌直下大江東,力挽狂瀾濟世窮。仰首默吟低首拜,嵐山一石一英雄。」這是冰心為周總理而題的詩句。通過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總理能作為近代以來最受中國人尊敬的偉大領袖之一,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最受世界人民尊重的中國人。在那個文盲幾乎占領了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時代,周總理不僅英文水平高超,還會俄、法、德、日四門外語,文武雙全,雄才韜略,戲劇表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活躍於政治外交領域,即使他是一個天才,他也一定花費了比普通人大量的時間精力勤奮學習。

從小,他就懂得生活的艱難,家道中落,父親經常外出,十歲便開始當家。十三歲時的周恩來已經有了復興中華的理想,此後,他一直為著這個理想付出行動並獻出了自己的一生。青年時期的周總理成績優異、人緣好聲望高、關心國家大事,不僅組織同學進行革命活動,還主張戲劇改革與普及,想要助於「開民智,進民德」。

十九歲的周恩來留學日本,尋求革命真理,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潮,回國後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並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結識了終身革命伴侶鄧穎超。剛從日本回國後不久,他就踏上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旅途,也正是在法國,參加了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回到國內,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與蔣介石領導進行第一、二次東征。再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的變革和戰爭,在當上總理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一個人如果總是站在領導地位,不虛心,不平易近人,自以為了不起,什麼都懂,只要有這種思想在工作中表現出來,那就危險了!」他從未把自己定義為總理,反而一直把自己當普通人看,甚至過著比普通人還普通的生活。

長達八年的抗戰勝利後,周恩來是共產黨員連線外部的橋樑,也是國內外各界人士了解共產黨的人格化象徵。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外交上,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大作用,而由他制定和實施的制度無一不在造福廣大人民。他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甚至有時在十六個小時以上,重病在醫院也依然處理著國事,身體超負荷的運轉使周總理最終倒下,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抱病操勞國事,在想著未完成的工作。他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總理的遺願是希望死後能夠火化,將骨灰撒向他摯愛並為之操勞了一生的祖國大地上。

在我心中,周總理是歷史上唯一的完人,他真正地具有中華民族之氣節。剛學習的課程《價值觀》一、二,讓我清晰了自己應該把有限的資源正確地用在哪些地方,在閱讀了相關介紹周總理的書籍後,我發現自己認為已經「很努力了」、「很累了」其實是一些多麼微不足道的感受。韓老師給我們講解《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係》,在感慨我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都離不開周總理的功勞的同時,更是有一種警惕心,不能掉以輕心,要少用「足夠」、「很好」這些形容詞評價自己做的事。我要知道,這些都不夠,遠遠不夠!要在這種新式教育中真正做到與其他大學生相比脫穎而出,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鯉魚躍龍門都要經過無數次的躍起,更何況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二十一世紀,然而這一切再難也難不過周總理在文化大革命時的苦苦堅持,難以去想像當時他身上背負的責任與壓力之沉重。()

總理沒有遺產,沒有立言,沒有子嗣,沒有祠和墓,甚至在生前工作時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越是這樣我就越是感念他的遺愛,周總理的人格力量在幾十年後仿佛超越時空。愛因斯坦都能得出哲學結論:當速度等於光速時,時間就停止;當質量足夠大時,它周圍的空間就彎曲。那麼我是否可以想:當人格帶給人們的力量達到一定強度時,它會穿越宇宙,跨過蒼穹,賦予萬物生長的燦爛光輝,這樣,我們與偉人就沒有時間與空間之差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