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讀後感(一)
讀完陳鶴琴先生的《親職教育》一書,字裡行間,能夠強烈感受到他對孩子的慈愛與嚴格,慈愛到體貼入微,嚴格到沒有遷就。書中的諸多觀點對許多當代父母來說依然是「超前」。
陳鶴琴(1892—1982)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我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老先生的《親職教育》一書,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把親職教育實踐與科學理論緊密結合的開拓者。前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曾題詞:「學習愛國老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獻身精神和創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為培養四有新人,振興中華的大業而奮鬥。」
陳鶴琴先生在《親職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做父母」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這樁事情忽略了,太把這樁事情看的容易了。我們曉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學識技能,花才能栽得好。養蜂有了養蜂的學識技能,蜂才能養得好。育蠶有育蠶的學識技能,蠶才能育得好。甚至養牛、養豬、養羊、養馬、養魚、養鳥莫不都要有專門的學識技能,而一般人對於他自己的兒女反而不若養雞、養蜂、養牛、養豬來看得重要。我們只要是一個人就好像都有資格可以教養兒童的。至於怎樣教養,怎樣培育,事先既毫無準備,事後更不加追究,好像兒童的價值不如一隻豬,一隻羊。這種情形在中國非常普遍,司空見慣。我願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應當自問他有沒有研究過怎樣教養他未來的兒童,自問自己應當有什麼資格才配做父親,應當有什麼資格才配做母親。」
陳鶴琴老先生的《親職教育》一書對於怎樣教養小孩講述得詳細入微,淋漓盡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處事,都清楚地指導家長應該怎樣去做。比如講到衛生上的習慣,告訴家長應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講到遊戲與玩物,提醒家長應當謹慎挑選,保證孩子的安全,確保孩子身體和心智健康的發展;比如講到責罰孩子時,告誡家長應理性思考,避免意氣用事等等。樸實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誠摯的情感、深入淺出的道理、讓人讀後茅塞頓開,受益匪淺。閱讀過程中我們與作者體會著各種育兒的心得、感悟著為人父母的苦與樂,「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
「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很!」陳鶴琴先生在《親職教育》中,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則是一門更深的學問。書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徵是強調教育與生活實踐,社會現實緊密相聯,猶如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親職教育中父母要認識和尊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倡導「遊戲式教育法」。他認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應遵循這一規律,「遊戲就是學習,學習就是遊戲。」例如他提出應該給孩子塑泥的機會,小孩子玩污泥,雖有時會污及身上的衣服,卻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想像力。今天,人們提倡自主性遊戲、綜合課程、愉快教育、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強調遊戲的作用,重視幼兒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和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用「活教育」思想回答了為人父母的三大基本「學識技能」: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也成為我們當今對孩子進行德育的目的之一。用什麼培養?「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把學生引向生活,將生活引向學生,這也是如今人們倡導的課程內容。陳鶴琴強調「活教材」的作用,但不完全否定課本,他所追求的是讓自然、社會、兒童生活和學校教育內容形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這與如今所提倡的「綜合課程」又非常相似。
「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替他代做。」如陳鶴琴先生列舉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歲大,還給他餵飯、穿衣服、收拾東西等狀況,提出父母包辦代替,其弊有三:(一)剝奪孩子肌肉發展的機會;(二)養成孩子懶惰性格;(三)養成孩子不識時務,不知勞苦的性格。「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須在他的能力以內而仍非用力不可。」此外,還對父母如何教孩子待人接物也做了細緻研究,如他提出「不準小孩子對待保姆有傲慢的態度。」應該尊重保姆的勞動,尊重保姆的人格。做父母的應當自己善待保姆,做孩子的榜樣,使小孩子也善待保姆。不要讓保姆做小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否則會滋長孩子的「虛驕之氣」等等。他認為培養孩子應該「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與我們現在提出的重視兒童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致的,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而在陳鶴琴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的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親職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且讀且思,且思且悟,陳鶴琴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對中國兒童發展的期盼,感動著我,震撼著我;在這種熱愛與期盼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愛子女的家長,我看到了無數教育者以此為鑑,努力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培養孩子……陳鶴琴送給孩子的——不僅是健康的身體,還有健康的人格!
最後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作結「這本書是兒童的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
陳鶴琴讀後感(二)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專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幼教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親職教育》、《幼稚教育概論》等書,在幼教界有著深遠的影響。陳鶴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傳統的「死教育」只讓兒童死讀書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徵是強調教育和生活現實、社會現實緊密相聯。並告訴我們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後,重拾《陳鶴琴文集》這本書,溫故而知新,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
一、兒童玩具與教育
我們從小玩著各種各樣的玩具,卻從沒有想過玩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它卻真真實實的交給了我們無數的沒能從課本,老師那裡學到的知識。各種手邊能拿到的東西都會成為孩子們的玩具。由此可見,玩,對於孩子而言是多麼重要。陳鶴琴在文中說「小孩子很少空著手玩,必須有很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滿足玩的欲望。」而這些玩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玩具了。可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寓教育於遊戲呢?孩子究竟要怎樣玩才能玩出意義呢?教師以及家長怎麼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遊戲的夥伴呢?
首先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來玩,要有好的玩具。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滿足孩子的需要,與他們的愛好興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場地,例如房間、公園的草地、兒童遊樂場等,也都要仔細選擇,找到最適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幫助與指導,激發他們玩的興趣,教會他們怎麼去思考,或者如何讓遊戲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們還要細心的觀察幼兒,及時發現他們在遊戲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再給予正確的指導,教會孩子從正確積極的一面來玩遊戲。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會孩子怎樣玩,而不是帶領孩子玩。
二、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論,包括十七條教學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的。其中第一條原則是這樣說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他向我們提倡鼓勵在教學中讓孩子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從而使孩子進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活動設計時也儘量讓孩子多參與,多動手。孩子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條原則在如今依舊非常的適用。
如在幼稚園每天的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中,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的區域,並在各個區域中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對於有困難的孩子,給與他們積極的鼓勵和暗示,讓他嘗試自己解決,這類活動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處於主動學習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
時至今日,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仍然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迪。他的理論主張是深刻的,闡述又通俗易懂。時代變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變了,但是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了兒童的教育理念是不變的。陳鶴琴教學法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要虛心的學習,用他們優秀的觀點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成為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
陳鶴琴讀後感(三)
最近,我學習了《陳鶴琴文集》,收益匪淺,感受頗深。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孩子心理學家及孩子教育專家,有著「中國幼教之父」之稱。他懷著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提出「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的思想理論是我們幼教工作者必須要了解和學習的。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陳鶴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教育觀念。他認為傳統的「死教育」只讓兒童死讀書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徵是強調教育和生活現實、社會現實緊密相聯。並告訴我們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死教書」的方法,衝破幼稚園這一狹小的天地,讓孩子到自然和社會中去學習。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教兒童做人。教育要培養兒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這次又拜讀了他的《陳鶴琴文集》後,溫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後的一些實踐和經驗,我也來談談書中關於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一些感悟。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論有三大目標:
1.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2.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
3.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當看到這三條,我不禁感慨這位教育家的高瞻遠矚,因為這三條不僅對當時,乃至對今天的幼稚園教育,都有著很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一、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
有這麼一句話:有德無才是疵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可見德育培養是重中之重。在陳鶴琴先生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德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是「最繁重最緊要的」觀點。事實上,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這樣做,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給孩子灌輸道理,結合關愛災區等各種社會事件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在豐富的活動中逐漸養成「愛人類」「愛真理」的基本態度,將愛祖國的教育滲透到主題活動、節日活動及一日生活中,我們儘可能地運用各種形式與方法,引導孩子們向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做現代中國人」的目標靠近。然而在「做現代中國人」的五個條件中,合作和服務這兩方面仍然是比較欠缺的,我們中國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一隻筷子和十雙筷子的故事》道理誰都懂,然而好勝的人仍然喜歡各自為政,在團體工作中謀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缺乏團體精神而不善於與人合作是現在兒童的嚴重缺點,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成效不大。想到上學期在一輪輪社會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深刻體驗、真情流露,仿佛像找到了一個線頭,需要合作完成的競賽、遊戲、任務等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我日後的工作中,可以適當增加這些活動。
二、課程應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
自然和社會這兩種環境是兒童天天接觸到的,應當成為幼稚園課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的書、直接的書,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孩子們對於神秘而親切的大自然充滿了憧憬,奧妙無窮的大自然也是他們學習的最好課堂。由於學齡前幼兒年齡的限制,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較為直觀的事物,如果我們多帶他們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們的收穫通常都比在幼稚園的教室里看著掛圖或是多媒體要多。這不僅是為了教育,也是為了擴展孩子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更是為了陶冶他們稚嫩的心靈。而且,當今社會已越來越朝著社會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也給我們的課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幼稚園的教育不僅僅只局限在幼稚園,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環境和社會資源,如資料的收集、藝教進課堂等。我想如果能將幼稚園的教育真正地與家庭、社區整合起來,這樣的教育合力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做中學、做中教、從做中求得進步
杜威就曾經提出過要在做中學,而這裡陳鶴琴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做中教,並在此過程中求得進步,教師和孩子都來做,必要時給孩子提供幫助。「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這是活教育的方法論,共提出十七條教學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的。其中第一條原則是這樣說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他向我們提倡的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鼓勵在教學中讓孩子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從而使孩子進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活動設計時也儘量讓孩子多參與,多動手。孩子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依陳鶴琴看來,我們的教學要「做」就,起著紐帶的作用,通過「做」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的距離縮短,把知識和技能聯結起來。根據過往的一些經驗,回想自己的教學實踐,讓孩子多「做」的例子是很多,不管上的是什麼課,音樂課讓孩子多拍、多唱、多跳,科學課讓孩子動手做簡單的實驗,學習記錄的方法,美術課多塗、多畫。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這條原則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是非常常用、普遍的一條原則。又如我們的區域活動,角色遊戲中,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的區域,並在各個區域中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對於有困難的孩子,給與他們積極的鼓勵和暗示,讓他嘗試自己解決,這類活動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處於主動學習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套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兒童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於發展兒童智力的。
陳鶴琴先生的諄諄教導,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
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師,我們應該做得應該嘗試的有很多,首先應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從觀念上徹底清除「師道尊嚴」思想,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舊思想,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在生活中與學生成為朋友,無微不至的關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建立好朋友式的平等師生關係,尊重學生的人格和主體地位,公正、公平地面向全體學生,這不僅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也是新形式下教師必備的素質。若干的實踐證明,師德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獻身教育,就要努力實踐師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師德修養、做一名擁有愛心的德才兼備的好老師,用愛心為學生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
時至今日,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仍然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迪。他的理論主張是深刻的,闡述又通俗易懂,讓一代一代幼教人感到十分親切,十分明白。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變了,但是做好幼稚園工作的宗旨和主張始終沒有變。當然,陳鶴琴教學法的內容有很多,我們要虛心的向大師們學習,用他們優秀的觀點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許會成長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