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定義:解題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也就是說,能夠對一定規範的輸入,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要求的輸出。
算法特性:簡單粗暴,底層中立,六親不認,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算法分類:計算類,判斷類。
判斷類算法:典型代表「進化論」,就「適者生存」這一個判斷原則。就像上學考試,考線升學,不過線靠邊。
計算類算法:典型代表「加工工藝」,必須有先後有方法。學校每天排課,晚自習,按部就班的學習。
認知精進的過程,不僅是學習各種已有算法的過程,也是利用各種判斷類算法去循環篩選出正確的計算類算法的過程。
算法本身是簡單粗暴的,但是尋找算法的過程確實坎坷無限。進化論出現以前,人類經過了漫長的探索,物理書上那麼多公式,也不是物理學家隨便拍腦門就寫下來的。現在想想,我們真是幸運啊,我們生下來就有這麼多現成的算法,讓我們活的明朗了好多。回看古人,簡直是活在黑暗裡。正如: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後,才知道自己當初有多麼不懂。
一個人的智商,應該就是他清楚的知道的所有算法的總和吧?因為每一個具體的問題,都有一個對應的解決算法。算法越多,能快速解決的問題就越多。
最後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知道算法前後的差距:你想在1個月之內買房子,相對於有限的時間,房子是無限多的,你永遠不可能把所有的房子都看一遍再去做出選擇,因為在你看房子的同時,你看過的房子有可能被別人買走。當然你看房子的時間越長,數據就越多,你越可能選出最好的房子。這裡產生的這一對矛盾如何解決。在沒有得到對應算法之前,那你就蒙吧,慢慢碰運氣。但如果你認知裡面有這個算法,那就不一樣了很多。下面抄襲一段。
關於如何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指導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萊恩·克里斯汀和湯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個方法:分兩段就行,第一段的37%用於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第二段的63%,選擇滿足「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的第一個方案。
比如,你想在1個月之內買房子。那你可以先用37%的時間,也就是11天看房,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然後從第12天開始,遇見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就毫不猶豫地下手。
精進的過程就是找到一個個算法的過程。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