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以前提起日本,態度一直很偏激的我,竟會因為一本書改變了之前的想法,對於日本文化不知怎的忽然間就充滿了興趣,感謝蔡瀾先生的隨筆,讓我通過美食了解了一個不一樣的日本。
日本飲食文化,似乎不受世界發展融合潮流的影響而慌亂自己的腳步,總是我行我素,不慌不忙地傳承著那些質樸而又精湛的手藝。《日本美食地圖》一書讀畢,我不禁對那些百年小店肅然起敬。它們並未隨著經濟的發展去盲目擴大店面,擴充菜品以迎合消費者,而就是那樣執著地,穩固地發展著一樣技藝,反倒是消費者都因其精湛的手藝慕名而來。比如去吃天婦羅,都可以打聽到具體哪個地區哪家店去品嘗,又比如想吃牛肉,就一定要去神戶品嘗那香而不膩,入口即化的獨特味道。更有一位傳奇的煮飯仙人村嶋孟如,竟用古法煮飯煮了五十多年,有人不遠千里的來到他的店裡,就為了嘗一口他煮的白飯。做飯久了,他的手都有了直覺,米放指尖揉一揉,就知大概產地,米放口中嚼一嚼,就知具體產地,誤差不超過三十公里。京都一位餐飲人士講到:認真,精進,每天向極致靠一點點,這是他們活下去,活持久的秘訣。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日本這些小店如此長壽,認真總結後原因有三:第一,業種與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北海道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其奶製品無與倫比,蔡先生在書中也特別提到了這裡的牛奶冰淇淋,味道之醇厚讓一直嚷嚷著減肥的女遊客們大快朵頤。第二,事業以家族為單位,小至花園萬頭那樣專賣甘納豆的門店,大至三得利株式會社那樣專攻茶飲的集團,它們通過長子繼承制,養子制使家族事業代代相傳,前者保持財產的完整性和規模效應,後者保證了不斷性。第三,事業與傳統文化相關,比如傳說十二世紀時日本名將源義經的愛妾靜在掩護他避難時,在吉野山把製做牛肉飯的技巧教給當地居民,於是誕生了專營牛肉飯的吉野家,飲食與歷史的完美結合使它一直發展至今。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日本的餐飲服務非常周到,餐廳乾淨整潔,員工的一言一行盡顯企業文化,迎接客人時笑容得體,言語親切有禮;客人離開時,一直鞠躬揮手到互相看不到。日本人確實以有禮貌著稱,這毋庸置疑,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服務環境下進餐,即使味道不好,火氣也會消了一半。
日本食物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精。其一是外觀精美,如日本大福,和果子,羊羹等傳統點心,不論是從色澤搭配還是製作造型來看,一個個都如同藝術品一般美的賞心悅目。其二是量少質高,在備膳用餐的各個環節表現自然之美和四季的輪換交替,用應時的花草枝點綴菜餚,用的碗碟餐具和室內的陳設布置也都應時應季擺設,讓人在飽嘗美食的同時享盡春夏秋冬的自然之美。如懷石料理那樣,餐具擺盤都極為考究,宛如藝術品,客人在進餐之時還可予以把玩,雖然總有人反映吃不飽,然而我覺得嘗的是食之味,品的是景之美,足以。
蔡先生提到因為日本料理菜量精簡,多生吃且少油膩,有效利用了食材的鮮味,抑制了動物脂肪的攝取,且日本人也有在七分飽時便停止進食的習慣,所以胖子比較少,而且他們大多長壽。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具有極強的自制力和自律意識,並且懂得利用自身比較匱乏的資源。雖然我國也有流傳千年的養生之道,可在食材利用上,炒菜一炒一大盤造成的浪費現象還是屢見不鮮,真是有點自愧不如,中餐似乎更注重的排場好看,如滿漢全席那樣,量多且華麗無比,才能有更好的震懾感,這一點我們確實做得不夠好,光碟行動仍是任重而道遠。
其實日本的很多美食起源於中國,但為什麼人家引入了我們的萌芽後,現在自成一體並且做得相當不錯呢?我想,這是日本一直重視文化興國,使他們國民意識比較強的緣故。而我國由於歷史或其他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傳統文化遭到了破壞,況且人口眾多,疆域遼闊,確實容易在全球化潮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但近些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日益重視,相信我們可以保護好自己的文化遺產,並將其發揚廣大。
文化本無國界,任何國家的文化去掉政治框架來看,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魅力,都有需要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隨著中日交流的日益頻繁,我相信兩國都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感謝蔡先生,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真正的去了解日本文化,真正想要去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幻想有朝一日真正的去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也真心希望未來中日可以加深友好往來,共建和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