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先生當年》中的《這樣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國的學校圖書館》、《嚴正的一課》、《父親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這五個小故事。我覺得這五個小故事中從不同的側面涉及了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因素。
學校教育形式的影響
《這樣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會疑惑,什麼樣的教育很有用呢?這一章節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難再找到一個那麼自由自在的學校,以及讓學生隨心所欲的老師。」輔仁中學的理念就是倡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切磋學業。其實真正的教育就應該是這樣的,老師負責點撥、指導,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才是學習的執行者。學習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師父領進門,成佛靠個人。
書籍的影響
在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道路上,一定離不開書籍的滋養。民國的學校圖書館,書目齊全,質量上乘,足見當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教育是提升社會文明至關緊要的大事。古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永遠不晚,而且永不過時。在當今這個社會,讀書應該算是比較廉價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學習、讀書這樣的事情重在積累,閱讀的書目應該是多樣化的的,不應該是單一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通過多讀書,多看報,來提升自己是永遠不會變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響
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從書本上獲得,有的則是身邊人的言傳身教。
《嚴正的一課》中提到張秀亞和吳祖先兩位先生小時候都有過類似於「偷錢」的經歷,對待這樣的錯誤,家人的態度不是簡單粗暴的體罰,也沒有長篇大論,而是採用比較溫和,樸素的方式給孩子上了嚴正的一課。孩子們印象深刻,記憶深刻,在以後的日子裡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實這樣的過程實現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門學問。而且這種教育,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成長和成熟都是有時間節點的,就像小樹苗如果長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矯正過來,如果已經長成大樹了,再想糾正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效果也不見得好。所以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加以糾正,不然後果不堪構想。
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對於過去的事情,曾經犯的錯誤,不要總提及。關於這一點我做的就很不好,對於孩子的醜事,總是提及,總是揭孩子的傷疤,生怕他好了傷疤忘了疼。其實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能一棍子將人打死。總提及孩子的醜事,會對孩子形成二次傷害。所以我告訴自己以後不能一有事就開始將陳年舊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於引導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實父親的角色真的很重要,雖說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來自父親的教育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養方面,規矩的養成方面。錢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個特別好的父親,兩位老先生後來的成就肯定和他們父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眼觀現實,在有的家庭中,真正體現出了「父愛如山」,父親常常靠邊站,矗立在一邊,對孩子不管不問。其實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從別人那汲取更多營養,爭取成為一個好父親。錢穆的父親僅僅用了兩個字「橋」和「驕」,就不動聲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長。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當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厲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裡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愛子可以但是絕對不能溺愛和寵愛。《了不起的祖母》一節中提到了兩個了不起的女人,顧頡剛的祖母張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語言上的教導又有身體上的處罰。隔代教育是個問題,而現在的年輕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將孩子完全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家的比比皆是。現在的老人主要負責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個睿智的隔輩人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孩子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自己帶比較好一些,孩子小時候家長欠下的帳,早晚都要還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長過程,將來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沒有你的容身之處,立足之地。還有就是顧頡剛祖母,平時省吃儉用,但是老人家在給孩子買書方面極為慷慨,對於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嚴格,不盲目攀比,足見老人的明智。這樣的家庭,這樣的老人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