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完這本書後,真正地感受到了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國小的變革與超越,它給了我思想的震撼。
特別喜歡《大家三小》中的這樣一段話: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現在就要由我們來創造的地方。在當前時代,我們必須以前人不知道的方法教育孩子,以適應未來的方式準備我們的學校。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和更新原有經驗,不能固步自封,這樣才能保持職業生涯的青春活力。一所優秀的學校需要運用創新力才能走向卓越,所以我們不能滿足於既有的成績依賴傳統的路徑繼續走下去,我們必須重新反思辦學目標和發展路徑,以全新視野謀劃和推動學校的教育創新。
因為未來的學校學生是主體,學生應該成為每個人創造成長機會的博物館,成為每個孩子都嚮往的溫馨家園。
有幾個方面印象深刻:
1、把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制定《學校發展綱要》,有具體的法規計畫;啟動班組群實驗,緩解教師的不安全感,讓教師發自內心的認同,真正的進行變革;重建現代學校治理結構,激發組織活力,為教師創造表達的平台與機會,在教師表達的同時,理念與實踐得以相互滋養彼此成就,學校發展綱要的形成,用了一年多時間,他們不斷修改調整,面向未來,學校的價值理念體系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是作用於實踐並由實踐不斷檢驗和豐富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站在社會發展和時代並進的前沿進行思考和實踐,保證價值理念體系的發展性、科學性、實踐性和前瞻性。
2、獨創新穎的教學建築
通常人們認為的學校是學生在一所教室里,擺的整整齊齊的桌椅,然而在三小,學校的建築打破了以往的模式,給人以全新的模式。設定可移動的牆壁,讓過去的自然風格變成如今的共同利用,讓資源的「靜」走向資源的推送,利用圖書漂流箱,向各個教室推送圖書。比如在唐詩與月主題的90分鐘,跨學科大課上,孩子們先是在班組群空間中學習月亮主題的詩歌,然後來到美術教室,用沙畫繪製月亮故事,在寬暢的走廊,跳出了紙上凝固的詩句,在流轉的課堂場景中,每個孩子開始有了自己心中的詩與樂。在學校的建築中,每一個樓層和每一個班組群的空間色彩,均來源於師生和設計師共同挑選的古今中外的名畫,讓學生在空間中感知藝術,對話藝術,建立個體與群體,局部與整體的認識。
在標準化,專業化和終結性評價的進程中,學生鍛鍊了表演、講故事和分享的天性,為他們創造一個環境,通過繪畫展,書法展,演出與比賽的形式,讓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真正的學習,是以教室為中心的學校變成多維中心的學習空間。
而這些建築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可移動的隔斷牆,通過可改變擺設方式的家具或設施實現空間的可變性,以最大限度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這種空間是靈活、多元、可調節的。
過去的教室家具通常只有課桌椅,而在三小,除了傳統的課桌椅之外,還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家具,如沙發、靠墊、地毯、擱腳凳、戰略書、桌子、筆記本、桌子等,還根據人體工程學設計的,可調節高度的課桌椅,以適應不同身高體型學生,避免學生坐姿不良,視力下降,骨骼發育畸形,可以幫助他們創建獨特的學習互動中心,便於他們快速布置空間,以滿足不同教學活動的需要。
智慧化的建築。建築暴露在外的鋼筋管道成為學習的對象,在建築外精心裝點了很多的綠植,形成貫穿校區的綠肺,實現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比如在一個春暖花開、美麗的一個水域,美術老師和語文老師帶孩子進行跨學科學習,讓孩子們體會到,古人寄情于山水,抒文與胸懷的浩然之氣,而科學老師則帶著孩子尋找校園中的小事,孩子興致勃勃的捕捉昆蟲,仔細的觀察描繪,然後將它們小心翼翼的放歸自然。
學校與社區相連,傳統的學校是封閉的,而三國小校,是一個半開放的C形,能夠與社區互動,這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民居瑰寶福建土樓的優點。那如何保證安全呢,把學校的入口變為開闊的公共區域,為家長接送孩子,讓出一個緩衝地帶,而舉行公眾活動,使社區還能為學校提供一個更安全的第二道防線,校門兩側還設定了座椅,可供社區中的全民休息,路過學校的人們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圍牆,還是歡迎大家休憩,可以擋風避雨的安全港灣,安全門鎖的分層分區域設計,從技術上保障了學校對外來人員進入特定校園空間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教學區域的封閉管理,確保了學校的安全整潔,體育場館藝術團,迎新自助餐廳和多功能學習場所,在放學之後可以作為社區的活動空間。
3、孕育靈感與創造的多層次空間
學生的多層次空間:一、個人空間:設計了很多的小屋、樹洞等可以藏身於其中的家具,讓學生自己獨處或三三兩兩聚集起來,以讓學生自由與靜心思考。有研究顯示,人類大腦需要通過獨處來同化,把新知識,這種個人空間能夠讓他們在其中休憩獨處,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消化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二、固定組群空間,系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稱其為三室,拋棄了傳統的黑板與講台,代之可移動的電子白板,可移動的投影設備,讓每一個組成空間都閃耀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三、分享空間,大小孩子與小孩子一起放鬆和玩耍的場地,通常學生的書和寫描繪只能在紙張和電腦上完成,而且一張普通大小的紙很難容納兩個以上的人同時書寫,而在電腦上工作,雖然我們能共享一個虛擬頁面,卻往往無法實現現實空間裡的直接共享,那麼在分享空間裡就能提供了許多表面可書寫可擦拭的家具,比如說一個圍欄,學生們可以在圍欄上寫字畫畫,然後,還可以擦掉,這是可以隨意塗抹的分享空間,無論發生在哪裡,學生都可以快速記錄和素描,可以同時參與表達交流,從而營造一種濃郁濃厚的分享文化。四,公共空間,比如室內的走廊,室外的操場和庭院等,這種非正式的學習環境,也成為小組交流的場地與學習的場所。
教師的多層次空間:教師有自己的工作區域、工作空間,有孩子的地方就有老師,這樣孩子都處在監督保護之下;為教師配備了個人物品,儲藏櫃。這樣既提升工作效率及教學品質,又方便單獨請的導師團隊在這裡隨時交流互動分享。在分享空間裡為教師開闢教師研修中心,類似於咖啡館和SOHO工作區,特別的舒心舒適,自由,宜人。
管理者的多層次空間:設定了透明開放,具有廣場性質的辦公區域,在這種「大雜院」般的生活氣息中,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並在這種開放與共享的氛圍中喚醒自身,孕育出真正的創造力,
4、生態大課程
什麼是生態大課程?生態大課程實踐體系是一種真實的學習,通過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相互循環的課程,來看見學生、看見學習、看見成長。
生態大課程觀的內涵分為五個:第一,時間。學習,不再是課上課下兩節生活;第二,空間。課程資源應該存在有學生足跡所至;第四,內容課程就是學校教育可觸及的師生的全部生活,隊伍對象是同伴,「學生最好的同伴是老師」這句話體現了生生互動的獨特內涵,孩子只有在與同伴共同學習,並向同伴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學會合作互助,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品質責任。課程的三個目標,五種能力,三個一目標:受歡迎,有能力,有擔當,而五種關鍵能力:追求包容規則公正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創新的能力,進行積極行為的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他的學科課程突破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品德與社會體育等學科為主的困境,大量校本課程作為學科課程的延伸,不斷湧現出來,比如語文類的海量同讀經典誦讀金話筒,英語類的英語和拼音會,英語達人秀,數學類的數學大家迅速學,科學類的機器人等等,在這種過程中,各個學科課程整體建設的形象逐漸清晰,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孕育,這種多元的學生評價體系,美妙的、靈活的建築空間讓大小孩子,小小孩子,能夠在一起,互相探討,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真正的讓學生,學會了學習。要讓學生學會操作,有條理的使用工具,學習和做友好的對待同伴,主動在團隊中擔任任務,持續思考,會傾聽,表達自己的困難和觀點,而不是只顧發言,我們要重視起孩子的未來,種下一顆夢想,用盡全力去實現,就在腳下這片當時還滿是沙石泥土瓦礫的土地上,我們一起種下一顆平凡而又有夢想的種子,建設真正面向未來的學校,打造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