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有感

讀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有感(一)

我是第一次的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也是第一次讀陳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陳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這本書的情況。

陳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峰縣)人。初名修祿。

1918年3月31日生於湘鄉縣鎖石鎮白元灣村。幼年在家鄉國小、蒙館、私塾習舊學。

陳旭麓先生一面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社會發展史等課程,一面從事研究著述,本書是陳先生晚年精心編撰的一部歷史著作,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全書共20章30餘萬字。以總攬全局的氣度和全新的史學視角,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意識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國極其複雜的新陳代謝過程。

剛一接觸到這本書就對這本書產生好奇感,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作者會怎麼樣來描述這新陳代謝呢,會從哪些方面來表現呢?看了之後就完全被概述獨特的哲學思辨和深刻的史學見解所折服了。該書真正打破了傳統的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簡介深邃,思辨獨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創新。有評論說:這本書在不同層次的讀者群中享有盛譽。在作者逝世20年後依然熱銷不已,被稱為「力透近代社會風雲的精湛之作」。剛開始我還半信半疑,覺得只是誇大了而已,不過,當我看過之後,我完全改觀了,我覺得給予它這樣的評價一點都不誇張。

重視歷史規律的總結,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

在陳先生的這部書中,處處有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他認為,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的背後,都有不以人一直為轉移的歷史必然性,他說:「八十年以來,中國熱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每一部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戰爭。」

陳先生巨著的另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的精彩,邏輯性強,他擅長用灑脫的文字寫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這部書以中國近代話作為全書線索,考察了中國近代社會各個層面的新陳代謝,邏輯性強便現在陳先生以時間為順序,從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社會、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脈絡,讓人感到全方位,鮮活的近代史。讓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觀點和見解,清晰地思路讓人能更簡單的了解他陳述的史事。

在該書中,陳先生還不斷的拓寬歷史研究視野,不僅關注中國近代政治結構的變革,還關注物質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而且研究了與之相關的人口遷移問題和種種社會心態的變化。他敘述的角度真的不同於中學時老師與我們講的,不同的角度敘述同一件事,我們所了解到的也會不同。

陳先生開拓了歷史關注的視角,讓歷史更加平民化,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國內背景時,他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盛世已成為過去」「人後、移民、會黨」「洋貨與洋害」「在人口、移民、會黨」一節里。他分析了中國在順治年間人後只有6000萬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國人口達到了4億,並進一步論述了人口問題引發的兩大社會問題——移民和會黨。從這三個方面論述,更加全面的講述了鴉片戰爭的國內背景,也讓讀者更輕易的了解到了這個歷史背景。對於鴉片戰爭的背景,高中的歷史老師之是系統的概述了國內及國外的一些因素,並沒有像陳先生這樣詳細的從國內的各個方面敘述,所以讓我對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有個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影響的時候,他永恆了這樣的三節內容:「茫茫歐風卷亞雨」「哲學、電影、戲曲、小說」「複雜的社會心態」。由此可見陳先生知識視野的開闊,他不僅僅圈與政治、經濟與文化,而是關注全社會的整個嬗變。這對我也深有影響,陳先生教會了我學習不能只學課本上的,要根據課本上所學的對其作出不同的見解,從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歷史。

陳先生以「新陳代謝」為名,體現了他在探索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辯證法。這說明他治史的過程就是一個自覺運用辯證法的過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國歷史的時候,用了「天國的本喜劇」做標題。

這本書以開闊的事業,閃光的細想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將他在最短的時間看完。看完之後,我的感觸的確頗深。陳先生所述的歷史彌補了我高中時所留下的缺陷,讓我完善了我的歷史知識,對中國歷史的深入了解之後也認識到了陳先生那所謂的新陳代謝。這就是陳旭麓先生的高明之處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經過文革之後,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種嶄新的視角,詳盡的線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見解、獨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鑑學習的。在學習方法這個方面,我也知道了我們再虛心,認真得接受老師所傳授給我們的知識的同時,也要根據這些知識來拓展開來。同時,也要創新地從不同角度去思辨,從而可以使我們了解到更多,並且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們要敢於打破陳規,要不斷突破,不斷創新。《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的確是一本不錯的書,它值得我們話心思去欣賞它。我想我所讀懂的這點東西應該只是冰山一角,這本書值得我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從後,我還會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它!

讀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有感(二)

從1840年到1949年,這是一段屈辱與抗爭並存的時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國取得了頗多的成就,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為何到了這個時候就一下子成了這般光景?我想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封建社會的大繁榮下,尤其是明清時期,很多潛在的因素已經預示著未來的悲劇。龔自珍曾在《龔自珍全集·尊隱》中寫道「日之將夕,悲風驟至」,可見那時的有識之士已經預感到一場大的變革與災難的到來。

從明朝開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沒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土地兼併嚴重,為了對抗東南沿海的倭寇侵擾,實行海禁。後來的清政府更是閉關鎖國,此時的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卻還在這樣的與世隔絕中做著天朝大國的迷夢,即使在這時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卻也只能說是壯麗的晚霞了,無法挽救封建社會衰頹的趨勢。再來看看此時的歐洲,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發展,開始資本的原始積累;政治上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文化上出現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儼然是一番新的面貌。歷史就這樣靜靜地走向近代,一場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即將開始,其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劇變,中國人民開始了災難深重的一段歷史,開始在屈辱中掙扎、反抗、反思、學習。

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原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市場,英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其藉口是荒唐的。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在《鴉片戰爭》一書中寫道:我們想像著這樣一副場景,哥倫比亞麥德林古柯鹼壟斷集團成功的發動一起對美國的軍事襲擊,迫使美國允許古柯鹼合法化,並允許該壟斷組織將毒品出口到美國五個主要城市,不受美國監督並免予徵稅;美國政府還被迫同意販賣毒品的官員管理所有在這些城市活動的所有哥倫比亞人。此外,美國還必須支付戰爭賠償1000美元——這是哥倫比亞向美國輸出古柯鹼所發動戰爭的花費。這幅場景當然荒謬絕倫,連最出格的科幻小說作家也無法做出如此狂熱的想像。然而,類似的事件在19世紀的中國確曾發生過,而且不只一次,而是兩次。但是,兩次戰爭的挑起者都不是蠻橫無理的哥倫比亞銷售商,而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大不列顛,他把類似的條件強加給了中國。這看似荒唐的歷史正是見證了「落後就要挨打」這一淺顯的道理。

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林則徐無疑是其中之一,他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於1841年組織編譯了《四洲志》,此後以此為基礎才有了魏源的《海國圖志》。中國人認識所謂的泰西也正是從這些地理、歷史開始的。值得一提的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的開始就提出著書的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倡學習西方的火器、戰艦、養兵練兵之法,表現了近代中國人在器物層面上對西方的學習。

伴隨著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城鄉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中國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大潮中,幾次大戰的賠款使農民負擔加重,生活日益艱難,出現了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但其綱領性檔案《天朝田畝制度》帶有一種空想,表達了農民階級的絕對平等的理想社會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天平天國運動在局部地區取得政權後,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政權,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潮流的,它留給人們的只能是歷史的迴響。而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對於農民階級顯然是沒有吸引力的,況且太平天國的政權在此時正遭受著極大地威脅,可謂是內外交困。它的悲壯的滅亡也有一些歷史的必然性……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與災難中,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血與淚頑強地抗爭著,認識也在不斷深化著。1861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表達出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一思想對日後的洋務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洋務運動的種種做法大都沒有超出馮桂芬的主張,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自強、求富。洋務派「中體西用』」的主張本質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封建制度兒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具有其內在的矛盾性,為後來的我們所批判。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封建勢力的重重阻力下,或許也只有這樣了吧。雖然我們最終看到的是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為標誌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但它確實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誘導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開中國近代教育之先河,培養了一大批的近代軍事人才、翻譯人才和技術人員。

梁啓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如果說在這之前被喚醒的只是少數人的朦朧的民族意識,那麼甲午戰爭喚醒的就是全民族的愛國意識了。那時,在中國人心中日本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國,是我們所鄙視的國家,我們稱之為倭。被這樣一個國家打敗,並簽下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割地賠款,實為上下震驚,真真是「四萬萬人同一哭」。

每一次傷痛之後總會有我們的思考。因此便有了公車上書,有了短暫但足以載入史冊的百日維新。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層面終於由器物轉向了制度。康有為借《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梁啓超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影響已超出自然科學的範疇,成為鼓舞近代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強大精神動力。維新派各個代表人物在思想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多樣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他們總體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如早期維新派鄭觀應的寫《盛世危言》,就提出要與外國資本主義進行商戰。但百日維新終究也是失敗了,留給人們的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無限豪情。

此後,又有了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著救亡的道路,於是有了武昌起義,有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迎來了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我們認識到了民主與科學,我們開始徹底地決不妥協地反封建——五四運動。十月革命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可以說中國的近代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一段。我們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候落後了,於是就只有在不斷的屈辱苦難堅強、進步。雖然我們在這段時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卻客觀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馬克思曾說「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命運?如果不能,那麼,英國不管幹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至此,不由得感慨,歷史有時就是這樣無情,落後就要挨打。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終究就要落後。在歷史的進程中,凡事之間是千絲萬縷的聯繫,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在歷史的某一環節落後,就可能意味著今後的與更加先進的文明的碰撞、衝突、交融,在飽受欺凌中補習落下的課程,在痛定思痛後學會進步。社會的進步總會伴隨著無數人的鮮血與辛酸。處於社會中的人們,如果思想落後於時代,那必將被時代所淘汰,;領先於時代,就有可能引領時代的進步,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也有可能因時代的局限性而壯志未酬,或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代價,為後來的人們在通向未來的路上留下一絲痕跡,指引著後來人,留給歷史以悲壯的迴響。

近代,這個充滿了血與淚的時代,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求索,回首望去,幾多辛酸,幾多感慨。

讀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有感(三)

近代史課程的學習將要完成,期末的試題是讀後感。在老師推薦的那些書中,我唯獨看上了這本《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起初只是因為名字有趣,殊不知內涵如何。借來一看,才覺得真的值得一看。它寫的是從1840年到1949年,這一段屈辱與抗爭並存的時期;是中國社會發生一系列劇變的時期;是中國人民開始了災難深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我們學會了在屈辱中掙扎,學會了反抗,甚至學會了反思。

在此,我首先想寫一下作者。也許是因為我才學尚淺,看到作者的名字,我並不熟悉,確切的說是沒有聽說過。仔細查閱資料,才發現陳旭麓先生的文字遍及各處,部部書中都盡顯他的文學底蘊之深,才學之廣博。他一生都致力於史學研究,一生寫過許多影響頗大的論文,編著過許多書籍。「劉知幾謂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而世罕兼之。旭麓卻是當之無愧的三長兼具的史家,「三長」之中,最重要的便是『史識』」陳旭麓先生的好友這樣評價。

一、漫長的封建社會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漫長的,陳先生說,漫長,是與西方相比所得的結論。其含義可以歸結為兩點:時間跨度和歷史進程。在這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交錯重疊留下了斑斑血跡。1640年到1840年,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機械化的時期,可是我們中國卻依然重複著舊有的圈子行駛,再強的國力也抵不過西方的先進工業。我們落後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毆打,赤裸裸的剝削。舊王朝還在腐朽中苟延殘喘,殊不知接下來的是怎樣的一個災難。

書中寫到「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主要財富,然而占人口少數的地主擁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少最土地。」對於這個時期土地的私有和買賣,的確也是腐朽的一大表現。陳先生用一個臣子上書奏摺的例子生動的講述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這種現狀實在是令人悲哀。

宗族與行會和儒家思想,也是存在與當時的社會之上的。陳先生介紹:「行會以工商業中的行業為紐帶,是買賣人和手工業者的互助組織,它長期成為城鎮封建秩序的主要維護者。」至於儒家思想,似乎更能契合專制君權的需要。也許正是因為行會和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百姓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些吧。

書中說道:封建社會的長期性,並不意味著中國社會停滯,社會總還是在變化的。這種變化,因為微小,僅以前後相接的兩個朝代而論可能不太明顯,但隔開幾個朝代加以比較,是能夠看得出來的。但是,在明清之際,中國社會一度出現過比較明顯的轉變跡象。在中國,新東西的出現只能在鴉片戰爭之後。這是陳先生對長期性的一個全方位的解答。

二、歷史的恥辱

在一個古老的年代裡,東方與西方的關係還算不錯,絲綢,茶葉流向國外,來自西方的器物、工技、藝術、植物、習俗以至意識形態也從同一渠道源源流入中國。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中西交往最重要的大都市。馬可。波羅的中國遊歷,鄭和下西洋的宣傳國力,無一不體現著古老中國散發出的魅力。然而,一個清王朝,一個閉關鎖國,徹底給予了國外欺辱中國的機會。「由中西貿易而滲入中國的洋物和毒品,又給世變添加了新的內容。它們像天邊的烏雲一樣湧來,頂示了這一世紀的多難與動盪。」陳先生給予了這樣的描述。

清政府快要滅亡,卻還在這樣的與世隔絕中做著天朝大國的迷夢,即使在這時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卻也只能說是壯麗的晚霞了,無法挽救封建社會衰頹的趨勢。鴉片戰爭前夜,中外貿易雖僅留廣州一口,但中國同外部交往關系所產生的影響,已波及較大的社會生活個方面。從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是為時兩年多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是他們處心積慮了325年之後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而日本,則從中國的遭遇中由震驚而自強,自己起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儘管林則徐的作為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外國侵略的抗禦,但卻仍舊抵禦不了洋槍大炮。關於這一部分,陳先生坐了好些鋪墊。從西方與東方寫起,層層深入,向我們臨摹出了一個極為真實的近代社會。這段恥辱的歷史在陳先生的筆下一點一點的曝露出來。

對於日本的侵略,陳先生命名為「日本衝來了」。戰爭結束,日本得到了償銀,並借條約行文中「清帝國償付日本遇難民撫恤金十萬兩」一句而正式阻斷了與中國的關係,自明洪武卜五年,直到光緒初年,按期進貢,未曾中斷。陳先生分析:甲午戰爭,是中國厲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帶有近代意義的對外戰爭。其主要標誌是海軍的出場與角逐。甲午一戰,以三個戰役為重心,但決戰是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5個多小時的激戰,不僅決定了湘洋水師和日本艦隊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戰爭全局。說得遠一點,它同時又決定了此後半個世紀裡中日關係。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它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多方面的災難,已為數十年來的各種近代史書一再記述和論說。但是,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巨變。

三、起義

陳先生在書中著重寫了太平天國,這個運動中既有悲劇,亦有喜劇。「蜿蜒由折之中,既有勝利的歡欣,又有失敗的血淚。悲劇和喜劇都包含著極其深刻豐富的社會內容。」陳先生寫道。

太平天國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戰爭,是中國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並對亞非人民的反殖民鬥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體現了時代新特點。它歷時14年,使清廷國力大傷。這便是他們最大的意義。清廷曾藉助外國人鎮壓太平軍,因而產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後來「洋務」改革的出現。太平天國也提出了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後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然而它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大概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沒有科學革命綱領的指導,再加上客觀上反動勢力的強大,失敗成為歷史的必然。

書中說到了太平天國的悲劇與喜劇,書中說「清王朝是正在衰敗中的封建政權,但它卻成為這場鬥爭的勝利者。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崛起了以曾國落為代表的儒生地主政治勢力。這一勢力注重經世,羅致人材,並且以守衛名教為號召,組織了一支以經生為骨幹的新的軍事力量。」封建統治下的兩千多年的勢力,怎可輕易瓦解。

不過書中也說,太平天國攪亂了整個封建制度,這種攪亂是統洽階級永遠無法平復的。()可見,太平天國的意義還是非常的重大。

四、歷史的選擇

自此之後洋務運動以軍事工業為第一步,開始自強,求富。且不說結果如何,單單一個想法,就已經很好了。洋務軍事企業始於60年代,在70年代達到高潮。

新文化運動,我們認識到了民主與科學,我們開始徹底地決不妥協地反封建因此書中說「在新文化運動的後期,社會主義便成為優國之士高談闊論的一個題目。」五四運動,十月革命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辛亥革命所設計和構築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反映了七十年社會經濟變化中蘊積起來的富國強兵、大倡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這種要求代表了歷史娘遞過程中的一個應有階段因此,在辛亥革命失敗後,它又合理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出發點。

《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重視歷史規律的總結,將一個完整的近代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這段充滿了血與淚的時期,我們難以忘懷,也不能忘懷。它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成長,在一批有一批人的艱辛求索中升華。讀完這段的歷史,多了些許心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