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勵志人物

SOHO潘石屹:選擇多大的挑戰,成就多大的人生

選擇對了,方向對了,那就成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領導人一個穿著就可以對民眾觀念造成強烈的衝擊。此時,潘石屹對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鐵飯碗」不以為然,他覺得時代在發展,自己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於是,潘石屹變賣了所有家當,離開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沒有特區通行證,只能花錢走旁門。他找到一個人,帶他鑽過一道鐵絲網,對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張網的深圳,對潘石屹來說,仿佛是兩個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熱,工廠污染嚴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語言,讓他覺得很壓抑。原來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錯,在這裡,工作還經常加班加點,幾乎所有人都勸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隨公司老闆來到海南,成為了磚廠的廠長。那時的海南環境很惡劣,一起來的人大部分都回了內地。然而潘石屹還堅持著,一直堅持到鄧小平南方談話。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加快了海南的改革發展。潘石屹覺得這是個機會,與其他五個朋友合夥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

開始的時候沒有資金,根本沒法開展業務,直到辦公桌上都積了很厚的灰,才找到北京一家集團公司的老闆,以20%的利息貸款500萬,而最終獲得的利潤要五五分。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條件實屬天價,但潘石屹一伙人覺得很興奮。「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五百萬」。

潘石屹心中最感激的人是鄧小平。因為他,潘石屹的父親得以平反,一家人過上溫飽日子。也因為他,成就了海南的今天,潘石屹的房子才有人買。

潘石屹與客戶打心理戰,每來一個客戶就漲一次價,結果賣的很好。

就在這時,海口的兩個數字引起了潘石屹的注意:常住人口15萬,暫住人口50萬。

潘石屹覺得很不安,因為他清晰記得海口規劃局報建面積人均約50平米,而北京人均才7平米。他們的投資面臨不可預估的風險。六個合伙人商量決定去別的地方找一些項目投資,儘量分散風險。

大家四處奔走,潘石屹則回到了西北老家。但那裡實在太窮,沒有任何投資價值。於是,潘石屹輾轉來到北京。此後六人合夥在懷柔註冊了北京萬通實業有限公司,並申請到懷柔一個定向募投項目,也就是後來的萬通新世界廣場。

這個項目讓幾位合伙人都發了財。以往投資都要精打細算,現在有錢了,投資只是估個大概。潘石屹覺得這樣不行。但由於想法不同,潘石屹決定單幹。

離開萬通讓潘石屹十分痛苦,但自己創業也會有衝突,特別是與受過西方教育的妻子,倆人經常在企業經營問題上產生分歧。以往潘石屹都習慣跟著感覺走,不贊同妻子華爾街投資銀行那套形式,為此兩人甚至差點離婚。

潘石屹相信現代城,並將SOHO的成長與現代城概念緊緊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他認為開發房地產一要看地段,二要看時機。

潘石屹研究了北京整個城市格局,將解放前和解放後的布局進行對比。當時有一塊北京原為二鍋頭酒廠的地皮,潘石屹讓兩個助理先去考察,回來她們說又髒又臭,旁邊通惠河長滿蘆葦,不適合開發。

結果潘石屹很看好這塊地皮,他覺得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關鍵要看時間」。他堅信兩年後交通便利、通惠河得到清理,到時是可以做的。

與此同時,潘石屹看中了銀行按揭這個潛在機遇,有了按揭,消費者的購買力就變大了。

為了促成這個機遇,潘石屹找到建行行長,以自己的發展商存款為客戶做擔保,讓行長不再顧慮銀行風險。這意味著,如果按揭的客戶還不上房貸,催繳責任就在潘石屹身上。

建行這邊談成了,工行行長隨即也找到潘石屹為現代城項目做按揭。

隨著現代城的創新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潘石屹把SOHO的觀念作為突破口,強化材料與結構上的創新,讓客戶實質上形式上都認可SOHO。

房子賣出去了還沒完,潘石屹認為更重要的是以後的服務。「一個有生命力的機構、公司,不僅要看產品質量,而最缺的是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

潘石屹一直夢想做一個「中國建築師走廊」,「我想在長城腳下,一平方公里,都是參天大樹,讓最好的中國建築師去設計成不同的風格,給年輕的建築師提供一個機會。」(文章來源: 南財專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