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老規矩,老規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個北京的家庭中,這些老規矩時時刻刻地迴響在孩子們的耳畔。這規矩中沒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種對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對每個孩子而言,老規矩就是他們成長的模具,讓人溫潤光澤;而對每個大人而言,老規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講情義,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練達。「做人要懂禮尚往來,不能太小氣」「借了別人東西要知道還,知道感謝,再借才不難」,這些耳熟能詳的話總提醒著我們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別人的感情,學會建立情感的紐帶,一個人才活得從容不迫。整個北京城,就是在這份「情味」的籠罩下,顯得溫潤,顯得溫暖,顯得溫情。
二是「禮味」。北京人很重視親職教育中的明禮。「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做客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一切都是要構建「禮」的社會。長輩是親人,該有的禮數不能少;外人再親近,又不能由著性子不講禮貌。這便是北京人,縱然有情,不可少禮。如果說情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那麼禮便是這橋樑的根根基柱。有禮,社會方治,立身方正。孔子雲「不知禮,無以立。」正是這個道理。
三是「德味」。一個人長大總要持家行事,老規矩中自然要求「忠厚傳世,勤儉持家」,自然告誡「儉以養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頂立門戶,那麼這從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對德行的培養。其實,這是經邦濟世的大教育。一個人有德行,家便能順;每個人有德行,國便能興。()
情味,禮味,德味,實質是有情,明禮,養德,這寄託著每一個北京家庭對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蘊藏著每一個華夏兒女對社會和諧、國家興盛的深深祝福。
老規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詩一首:
回望老規矩,重品北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