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閬中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今天的閬中是國家級的5A景區,古城裡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遊覽、拍照。我常常聽到帶隊的導遊向遊客介紹說:「閬中是有著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千年古城,今天的閬中保存的和幾百年前的閬中幾乎一樣,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可是我們卻經常聽到人們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兩個矛盾的觀點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倒底是有變化還是沒變化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便從吃、穿、住、行這幾個方面對身邊的大人們進行了採訪。
吃
古城南城門外的竇記包子店已經有著近三十年的歷史了,這次店主竇叔叔接受了我的採訪。竇叔叔笑嘻嘻地跟我說:改革開放以前整個古城都沒有一家私營的餐飲店,全古城可以在家外面吃飯的地方只有一家國營食堂。餐館少,在外面吃東西的人也很少。因為大家都沒有錢,再忙都只能自己回家作飯吃,早上再困再累都必須自己很早就起床做早餐。改革開放後大家逐漸富裕起來,白天辛苦的工作之後,早上也可以多休息一會兒,晚點起床之後就可以到竇叔叔這裡來吃幾個包子再去上班,上學。所以竇叔叔這家小小的包子店能夠一開就是近三十年,它確實為古城的居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呀。
穿
我毛衣的扣子掉了,爸爸帶我去古城唯一的一家裁縫店補扣子。在裁縫江阿姨給我補扣子的時候我和江阿姨聊起了裁縫店。原來改革開放以前古城有好多家裁縫店,但是卻沒有一家服裝店。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穿的衣服全都是裁縫們手工做出來的,特別是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很多人家都把存了一年的布票拿出來到裁縫店買布做衣服。What?布票?那是什麼東西?原來以前因為物資貧乏,每個人每年只能分到做一、兩件衣服的布料。所以為了大家都能買到布來做衣服,國家就按每個人每年發給一定的布票,讓大家每年能夠有新衣服穿。難怪江阿姨說以前都沒有服裝店呀!後來改革開放後,布料生產的多了,人們又嫌裁縫們作的款式不夠新潮、好看,於是街上的賣成品衣服的服裝店就越來越多,在服裝店裡買衣服不用等,不用票。試好了,只要自己喜歡講好價錢就可以穿走了。就這樣,去裁縫店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古城的裁縫店慢慢地也只剩下這一家了。平時江阿姨靠著給街坊鄰居們換個拉鏈,卷個褲腳也能養家餬口。現在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又有很多人嫌服裝店賣的衣服不夠合體,紛紛來找江阿姨量身定做高檔的禮服。江阿姨說,在清閒了幾年後,現在又漸漸的忙了起來,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
住
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告訴我,他小的時候和爺爺、奶奶一家三個人擠住在10平方米的小屋子裡,這個10平米的小屋子兼作了廚房、飯廳、客廳、臥室等多種功能。爸爸說他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總是在奶奶炒菜的油煙中完成的家庭作業。至於衛生間,那只能去公共廁所了。想想我現在自己一個人的小房間也有差不多20平米呀,真不知道爸爸小時候和爺爺、奶奶是怎麼在這麼小的空間裡生活和學習的。
行
為了去開發區看我們的新房子,我和爸爸叫了一輛計程車。路上,我閒得無聊,就和開車的司機叔叔聊起了以前人們出行的問題。原來改革開放以前,城市周邊根本就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有的全是土路。這種路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泥塘,人們根本就沒辦法在下雨天出門。那時候各種車輛都少得可憐,最常見的運輸工具是一種叫板車的人力拉動的車輛。直到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土路漸漸地變成了寬闊的大馬路,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出現更是讓城市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以前從縣城到省城要坐10幾個小時的汽車,而現在的高鐵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安全快捷的到達省城了,至於乘坐的舒適程度更是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看來古城的街道,建築是沒有怎麼變化,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數卻是在不斷的提高。通過對大人們的採訪,我了解了家鄉的過去。對比現在,我相信未來我們會把家鄉建設的更美好,未來的生活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