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普寧寺導遊詞

普寧寺導遊詞(一)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裡群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裡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線,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總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普寧寺導遊詞(二)

普樂寺俗稱園亭子,是乾隆皇帝繼普寧寺,安遠廟之後,敕建的又一座皇家寺廟。它座東面西,中軸線正對著避暑山莊,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普樂寺的建築,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是藏族形式。寺內主體建築「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在建築的平面布局上與一般寺廟不同,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座北朝南的格局。東依磬錘峰,西對避暑山莊,與外八廟中的溥仁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等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眾星捧月的格局,拱揖避暑山莊。

(普樂寺山門前)

現在我們來到了普樂寺的山門前。門前有一對石獅子,你們看,保存得多麼完好。山門正中嵌有乾隆御筆題寫「普樂寺」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石匾額。

(進山門)

進得山門首先看到的是南北兩側的鐘鼓樓,它的作用和普寧寺的鐘鼓樓一樣,這裡就不再重述。

你們看,迎面高台基上有一座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大殿。正中檐下懸有乾隆御書「天王殿」雲龍匾。殿內正中供奉大肚彌勒佛(布袋和尚),他肥頭豐頰,喜眉樂目,笑口常開,好象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在布袋和尚兩側有泥塑四大天王。

這護世四大天王呈坐式,高8.38米,體魄魁偉,神色莊嚴,雖經200年的蒼桑,依舊光彩奪目,氣勢壯觀,在全國首屈一指。彌勒佛的背後立有韋陀佛。韋陀是佛的護法神,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宗印殿前)

出天王殿進入第二進院落,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的大殿,這就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宗印殿」。宗印,意思是佛法是不變的真理。在宗印殿的正脊中央有一座黃琉璃瓦喇嘛塔,高約兩米,塔基為須彌座,塔由承露盤、相輪和日月組成。塔的兩側嵌佛供八寶飾件:輪(法輪常轉),螺(佛音廣傳),傘(庇護萬法),蓋(佛法力量),蓮花(不染塵俗),瓶(功德圓滿),雙魚(自由與解脫),盤長(佛教教義貫穿始終)。殿內正中供有三尊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中方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合稱三方佛。在三方佛兩側的石須彌座上有八尊木雕菩薩:南邊依次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邊依次為普賢,彌勒,虛空藏,除垢障。合稱八大菩薩。這八尊菩薩大小相同,神彩飄逸,都是木雕金漆。

在宗印殿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南配殿名為「慧力殿」,殿內供奉佛像馬頭金剛,降伏部多金剛和憤怒降魔王,分別為粉紅色,藍色,紅色,三頭六臂,背披人皮,腰圍虎皮裙。身後的背光為五色火焰狀,據說是代表五種「智慧」。北配殿為「勝因殿」。殿內供奉著內成就金剛手,外成就金剛手和秘密成就金剛手。據說,這三尊佛是釋迦牟尼講說密法時所現的形象,是釋迦牟尼的秘密化身。所以又叫「秘密主」。

(上城)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普樂寺東半部,是一座巨大的「闍城」(或稱「經壇」)。「闍城」實際是一座「曼陀羅」的實體。「曼陀羅」是梵文的音譯,翻譯為「壇」或「道場」。這是喇嘛教密宗修煉、觀摩、傳授密法的地方。喇嘛教密宗在修「秘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的場地上畫一圓圈或建一高壇,上面安置佛、菩薩佛像或畫軸。認為只有這樣,修法時就能得到佛,菩薩的保護,不受「魔眾」侵擾。

城共分三層:最外一層是周邊呈正方形的群房。四面各有門。面西是正門,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門殿內建有乾隆御碑。上面刻有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撰寫的乾隆《普樂寺碑記》。普樂寺的興建,並不像普寧寺、安遠廟那樣,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是因為乾隆皇帝覺得從普寧寺、安遠廟向磬錘峰一帶望去,還有較大的空地可以利用,為使避暑山莊周圍寺廟整體合理布局,因而建了這座寺廟。「普樂」是由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引申而來。在兩側原有一個正方形的院落,它有72間單層廊房,現已不存。

第二層正方形石台,上面磚牆上有雉堞,方台四周正中都建有石拱門,拱門與門殿之間有甬道相連。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御書「舍衛現祥」石匾,意思是和舍衛國一樣,呈現吉祥之景。拱門內兩側有石蹬道直通台底。南北兩面拱門是封閉式的,門內懸掛佛像畫軸。從蹬道至二層台頂,蹬道出口都建有小殿。台頂四角和四面的中間建有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喇嘛塔。塔分黃、黑、紫、青、白五色,這五色是表示喇嘛教地、水、火、風、空「五行」之說。五色塔象徵五色土(中國九州之土呈五色),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分置八個方位,作為釋迦牟尼「八大成就」(佛生,成道,轉法輪,現神通,從忉利天下界、化度眾僧,思無量,入涅)的功德塔。象徵著清朝廷對四面八方進行長期穩固的統治。

第三層正方形石台周圍有石欄桿圍繞,平台正中是寺內後半部的主體建築「旭光閣」。意思是面向東方旭日的佛閣。這是一座圓形重檐黃琉璃瓦攢尖頂的殿閣,外形與北京天壇祈年殿一樣。12根檐柱和12根金柱分內外兩層支撐重檐圓頂。方形平台、圓形屋頂,顯示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殿內中央的圓形石須彌座上的那個建築叫「曼陀羅」,這是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它底座的九宮格是用37塊木頭製成,表示釋迦牟尼的37種學問。在曼陀羅中央供有上樂王佛雙身銅像。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也就是「歡喜佛」,藏名「德巧」,是喇嘛教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密宗主張修秘密法,就是通過「方便之門」(瑜珈)進行修煉,可以即身成佛。上樂王佛是持輪王佛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像)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雙身結合好像是鳥之雙翅,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即身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鍊形式。

旭光閣的內頂部飾有精美的團龍戲珠藻井,雕工細膩,金光閃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密宗佛像第一展室)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在密宗佛像第一展室。這是北側城的門殿,原來四方門殿旁各有21間群房,現在僅存門殿,除西門殿外,其餘九間門殿闢為展室。

密宗,又稱密教,它源於古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階段,與顯宗相比有明顯的特點。佛教於釋迦逝世800年後出現顯、密之分。學術界認為密宗是7世紀後大乘教一部分與婆羅門教結合的產物。它於8世紀初,由印度蓮華生大師傳入西藏。他用密法同苯教巫師進行過多次鬥爭,他每戰勝一些苯教巫師後,就宣布某某笨教神祗已被降伏,並封其為佛教護法神。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像獨樹一幟,是宗教藝術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體造像藝術的瑰寶。這裡展瞅麐埫繊

分現代泥塑像外,全是廟內原來存下的,在其他廟宇難以見到。

那麼密宗和佛教顯宗有哪些區別呢?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顯宗以應身佛釋迦牟尼為教主,重視理論,密宗則推崇大日如來,注重事項;二是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坐禪、悟道、修身近佛,而密宗重視承傳、真言、密咒,以求即身成佛;三,顯宗典籍,主要有經、律、戒、論,密宗除此外,還有頌、贊、法、咒、儀軌、瑜珈、契印等;四,顯宗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密宗除此外,還需觀想,隨師傳授,遵守儀軌和修習程式,不可越等強求。

密宗修煉大致可分四步:事密、行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規定,修行次第應是先顯、後密。取得藏教格西學位的活佛,才有資格修密宗,由金剛上師單傳,在西藏上下密院修行。修行密宗有明妃陪伴,因此,密宗本尊像多數為男女雙身像,人稱「歡喜佛」,又稱「歡喜天」。這些佛像每一尊都有一段佛教故事或傳說,所以,它們是佛教的立體寓言。因為歡喜佛都是赤身裸體的,是男女交合的,所以有人誤認為「歡喜」指男女淫樂而言。其實,這兩個字是指大無畏,大憤怒的氣概,超脫生與死,獲歡喜心的意思。

(在密宗佛像第二展室)

密宗佛像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第二展室的這尊銅製「大威德怖畏金剛」。他是男女合體的,有九面三十四手十六足。九面代表「大乘九部真經」,兩隻牛角象徵「二諦」,三十四手加身語意合三十七,象徵「菩提三十七法」,16足象徵「十六空」,男女結合象徵「大安樂」。左右各八足踏八物、八禽,象徵「八成部」、「八自在」,裸體涅象徵「不染塵埃」,怒發上沖象徵「妙道」。關於歡喜佛象,在《四部毗那夜珈法》及東密《日本密宗》中都有這樣的傳說:女子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以其美貌降伏了崇信婆羅門教的國王,使他成為了佛教永久的護法神。這種說法,完全出於世俗附會心理。深究密宗修煉的根本,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一種境界,是要斷無明,修善根、獲正覺。藏密的真諦有一層神秘面紗,難怪我們看不太懂,但這些高超的人體造像藝術魅力,是使每位遊人嘆為觀止的。

展室里展出的還有獄主金剛,騎羊護法,歡喜金剛,吉祥天母,上樂王佛等等,請各位自由欣賞。

普樂寺雖然是一座喇嘛教寺廟,但寺內並不設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這裡主要是供來避暑山莊朝拜清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瞻禮,居住的場所。

普寧寺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你們好!我叫賴靜怡,是這次你們游承德避暑山莊景點的導遊。很榮幸可以陪同大家領略承德避暑山莊景點的風光,我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如果有需要我幫忙的,儘管提出來,我一定盡力而為。

下面首先給大家介紹承德避暑山莊的有關資料: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區北部,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山莊始建於1703年,前後歷時89年才全部竣工,占地564萬平方米,相當於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麼大。是AAAAA級旅遊景區。()

我們第一個看到的景點名叫:避暑山莊山巒區。這裡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林木茂密,山澗清流,四季景色各異。現已可乘車直達山頂,居高四望,景色極為壯觀。

現在大家來到了普寧寺。這座古老的宮殿式乾隆二十年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完美得結合了漢藏兩種建築樣式完美地融合了。寺廟裡的大佛體型高大、比列勻稱、紋式細膩、雕刻精美,是我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

承德避暑山莊的更多美麗是言語無法表達的,希望你再次光臨承德避暑山莊。再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