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易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含義和套用,其基本釋義為演變或變換。例如,在晉代潘岳的《悼亡詩》中,流易被用來表達時間的迅速流逝:「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唐代任希古在《和李公七夕》中也使用了這一概念:「履化悲流易,臨川怨遲暮。」這些引用展示了流易在描述時間變化和情感變遷中的套用。
此外,流易還出現在清代王士禛等的《師友詩傳錄》中,描述了詩歌從《詩經》時代起,經過漢魏,逐漸變得拘泥於聲律和形式,而忽視了詩歌的雅正之美:「詩自三百篇後,漢魏遞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以流易為辭,其喪於雅正者久矣。」這表明流易在文學批評中也被用來批評某些作品缺乏深度和雅致。
陳衍在《序》中進一步強調了流易的負面含義:「暾谷力學山谷、後山,寧艱辛,勿流易,寧可憎,勿可鄙。」這裡的流易被用來形容一種缺乏努力和深度的學習態度,強調了追求艱難而非輕易成功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流易這一概念在文學作品中有著廣泛的套用,既可以用來描述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化,也可以用來批評文學作品的淺顯和缺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