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項羽之死讀後感500字

項羽之死讀後感500字(一)

代霸主之逝——項羽之死的讀後感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後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項羽之死讀後感500字(二)

「烏江依舊,物似人非。」

小時候,跟媽媽坐在電視機前看《西楚霸王》。每當看到項羽時,我就特別興奮。看到他殺死無數的秦兵,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頓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卻很痛恨劉邦,雖然最後是他獲得了勝利。他滑項羽的勇猛也同有項羽的智謀,可他卻當上了皇帝。

長大後,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項羽縱有萬夫莫擋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為國家帶來興盛,怎可讓百姓得到安寧,相反,這一切劉邦都能做到。

項羽曾在污水大破秦軍,並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將降卒20萬全部坑殺。如此兇殘成性的人,怎會憐惜生命,怎會愛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大失民心。這也註定他淥上皇帝。

項羽性格急燥,心胸狹謚,不懂得知人善用。劉邦對項羽的評價,「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沒錯,如果項羽聽了范增的話,或許就不會要在烏江自刎了。

當日,項羽受漢軍追殺,直到烏江。烏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項羽為王,帶領他們打天下。但是,項羽拒絕了,他一心認為是天要滅亡他,而不是他自己的過失。直到死項羽都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他放棄了一個讓他東山再起的機會。

其實,當時的項羽失去了心愛的女人和打拚多的兄弟,他等於一無所有了。奮鬥了大半生的心血就這樣付諸東流,悲傷與絕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對項羽一生的評價,他最終還是一個威猛的勇士。只因創匯具備帝王的氣度。他的失敗的註定的,並不在於他是否過沒過江東,就算他過了江東,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劉邦有愛民之心,他當皇帝順應民心,項羽不應為了一己私慾而讓百姓陷入戰亂之中,那樣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許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也是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當一個新王進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要犧牲。但是,後來的唐朝在李世怕統治之下,越來越繁榮昌盛。他的功績足以蓋過他的過失。同樣,項羽自刎奠定了漢朝的統治基礎,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劇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人看破一切。「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項羽是中國歷史以來的悲劇英雄,他的事跡將給後人還來深刻的影響。

項羽自刎雖是一瞬之間,但決定他一生的命運的卻不是這個。他在戰爭是一個強者,但在政治,為人處事上卻是一個弱者。這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

或許有人不認同,但是你是否想過。項羽不肯過江東,真正原因。憑他的能力殺死劉邦坐上皇帝。並不會太難。但是那時的百姓卻不會達高興。

人人皆有惻隱之心。項羽也不例處,當他親眼目睹百姓受占亂的困苦的時候,他動搖了。他明白他做皇帝並不會人百姓帶來幸福,反而會給百姓帶來災難。更何沉,當時大局己定,他也沒有合理的理由起義。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罵,並不是百姓的擁戴。這與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過不過烏江都非項羽本意。自刎也許就是最好的結局。喬治?蕭伯納的名言曰: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我以為,二者項羽都俱備了。

項羽之死讀後感500字(三)

不管是將最為富庶的領地分給最大的潛在敵人——劉邦,()還是鴻門宴上執意放走劉邦,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不是自負,更不是所謂的目光短淺、胸無遠慮,而是他對取勝,乃至為人原則的恪守、堅持。論聰明才智,項羽未必在韓信、張良之下,亦絕不會輸於劉邦。所謂的四面楚歌,其真正效果究竟如何,局外人其實不得而知(八千對八百,四面環圍,實力之懸殊幾何人皆洞若觀火。多此一舉的「四面楚歌」反倒襯出了項軍的勇猛)。反倒是破釜沉舟的作用更為直觀。更何況范增也非等閒之輩,經他一番苦口婆心的細細闡述,凡常人都能明白劉邦這人留不得,項羽又豈會聽不懂?一個聰明人對著另一個聰明人會「講不通」一個淺顯的道理,原因就只有一個,項羽不、想這麼做。項羽所追求的,永遠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勝利。

同樣的道理,他也不能夠忍受自己拚命取得的勝利果實為他人所竊取,不能容許自己打下的秦國就這樣被劉邦悄無聲息地盤踞。於是,他毀約,趕走劉邦,殺掉秦太子,焚毀阿房宮,以此宣洩自己的憤怒。或許正是這一點註定了他只能是一個霸王,而無法成為一代帝王。然而,也正是他對原則的這種堅持,令他活得坦坦蕩蕩,酣暢淋漓;令他能夠在生死關頭暢然「願為諸君快戰」,獨帥二十八騎突走千人重圍而毫無懼色;令他能夠拒絕苟活,直面死亡,朗聲長嘯:「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烏江亭畔,風凝雲噎。自刎贈首,告慰江東父老……「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一生,活得瀟灑,死得豪壯!

反觀劉邦,他的確是楚漢之爭的贏家,然而他又何嘗真正快樂過?稱王稱帝,無法掩蓋他的潑皮無賴,不能抹去他曾拋棄妻子、四處鼠竄的事實,更不能讓韓信、樊噲之死雲淡風輕。他當然可以自誇「忍辱負重」,可他又如何逃得過妻子犀利的目光,世人心底的鄙夷!就連他一生中自認為最為豪邁的詩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又如何堪擬項羽石破天驚的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的萬丈豪情,劉邦永遠難望其項背。或許劉邦在史冊上可占一席之位,可在世人心中,項羽永遠是劉邦難以企及逾越的峰巔!

歷史的車輪從沒有停止過前行,幾千年光陰恍惚間逝去。可項羽烏江亭畔快意決絕的身影卻穿越重重霧靄,越來越清晰地定格在人們心中,傲然挺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