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清相國》讀後感

《大清相國》讀後感(一)

最近抽空閱讀了王躍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一書,讀後放下厚厚地這本小說,心情很是有一種衝動的欲望。衝動的是我很景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權利和官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和猥瑣,以及為官為人為文為事的紛紜複雜。

《大清相國》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雲。當然這是一篇官場顯形記的真實寫照。我想,我作為一名安徽省作家協會的會員,我為什麼不能夠寫出這樣的作品呢?因為我太浮躁和年輕了。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靜下心來創作的時間,沒有這樣深厚的歷史知識和駕馭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所以才沒有能夠寫出這樣偉大的宏篇巨著。

先從王躍文說起吧!王躍文,男,湖南省漵浦縣人。出版有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西州月》、《亡魂鳥》、《龍票》,中篇小說集《漫天蘆花》、《官場春秋》、《沒這回事》,短篇小說集《天氣不好》,隨筆散文集《有人騙你》、《胡思亂想的日子》等。現任職於湖南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躍文是以寫官場而成名,這篇寫的還是官場,不過是從現實的官場寫到了歷史的官場,《大清相國》以清朝康熙時代的名相陳廷敬為敘述主人公,再現了康熙皇帝當政的五十年間清代官場的人生百態。 王躍文以一部《國畫》沖入文壇迄今十餘年,此後他便以寫當代官場生活而著稱起來。雖然中國遍地官場,當代中國其他不同類型的作者及其作品也都會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官場生活,但似乎都不如王躍文來得地道來得徹底。如果可以做一些庸俗但並不誇張的比較,那麼,王躍文之於「官場小說」,大約等同於金庸之於武俠,瓊瑤之於「言情」,二月河之於「帝王系列」……其地位不可謂不顯赫。

據很多書評,說《大清相國》不能算是很嚴格的歷史小說。但是我認為應該算是歸屬歷史類的小說。儘管在文學分類上很難確切地定義歷史小說的邊界,但是考諸《東周列國志》以及河南省的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創作,還是可以大概知道,在遵循歷史線索、敘述歷史情節、描寫歷史人物等方面,歷史小說更為偏重對歷史事實的尊重和依賴。歷史寫作所看重所感興趣的事實,並不一定就是小說的事實。比如圍繞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這個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種種,史學家肯定會在歷史事實的考訂上正本清源斤斤計較,而一個小說家管不了那麼多,或者說他沒有義務管那麼多。所以在《大清相國》裡面,王躍文對敘述歷史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一個人及其官場生涯的成功秘訣。

陳廷敬遭逢滿清盛世,順治、康熙兩帝都是對滿清政權長治久安貢獻巨大的有為的君王。順治入關後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國策,完成了從「馬上得天下」到「馬下治之」的轉型,康熙平三藩、穩西藏、收台灣、平定準噶爾,文治武功卓然,但縱然如此,他們仍然無法戰勝「官場」。

「等、穩、忍、狠、隱」,是陳廷敬官場折衝的五字真經。也是時下社會上有些為官者流行的潛規則和遊戲規則一樣。是對世風日下的貶低。小說寫主人翁陳廷敬靠了這個,陳廷敬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並且「修成正果」:君王高深莫測,官場風流雲轉,他目送了明珠、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等等超級演員的登台與下場,自己總算是善始善終了。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會從負面的意義上去看待這五個字,對此我能夠理解。但我同時還想說,脂硯齋讀《紅樓夢》有「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椎心泣血之感,事實上,陳廷敬的「官場五字經」也可作如是觀!他用了自己的一生,耗費了青春、理想和志向,也耗費了所有的心機所得到的這五個字的真正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曰無非是兩個字:「自保」。

為了這五個字,王躍文寫了將近50萬字,陳廷敬用了整整一生,中國歷史則用了兩千年。與此相比,我不可能說得更多。這裡我只說一個等字。等,正面理解是為了能做事而等待機會,但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什麼都等不到,正所謂「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一個人的一生就這麼白白地消耗掉了。假設一個社會結構導致它的社會成員做人的成本如此之高,那麼你除了鍛鍊好身體之外,能夠做的事情就實在有限了。不做事就不犯錯或者少犯錯,這個結論的另一面則是那些「逞匹夫之勇」的壯士魯莽行事,最後通常是死無葬身之地。當然,你還可以說假話、虛與委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這跟死掉區別並不很大。

在一個循環性的長時段社會生活中,歷史與現實往往會被模糊了邊界。今日之是猶如昨日之非,反過來說,今日之非一如昨日之是。生活在當下的人們,不僅需要把眼花繚亂的生活看得透徹,也需要向歷史的縱深處追尋種種痕跡。這是一種很必要很特殊也很消磨人的功課。最後我想說,這個功課我們做得太久了,沉重的書包我們背得太久了。但願有那麼一天,我們所有的人不必再做這些功課,就像給中小學生減負一樣,我們需要快樂與青春的日子。我以為,這也應該是王躍文寫作《大清相國》的動機之一吧?

陳廷敬從二十歲考上進士起,在朝廷做了五十年官,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善始善終地走完了自己的官宦歷程。康熙是古代一位開明君主,為社稷黎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幾十年間重用陳廷敬,並高度讚譽陳廷敬是「寬大老成,幾近完人」,可以想見,陳廷敬在康熙皇帝身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意思的是,這麼一個被康熙皇帝看重的大官,卻在過去大量的清宮戲中不見蹤影。那些任意刪改歷史的戲說作品可以不去說它,只是像類似於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一些比較嚴格遵循歷史真相的歷史小說也讓陳廷敬從康熙的身邊消失,卻讓我覺得有幾分奇怪。二月河本人似乎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後來解釋說,當時他創作時匆匆瀏覽清史資料,只記重要人物,也就把陳廷敬給忽略了。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悖論,一個被皇帝重用了幾十年的、占據著朝廷重要位置的大官,卻在一個對歷史相當熟悉的、致力於清宮歷史小說創作的作家心目中不是一個「重要人物」。

王躍文對這位清代的大官產生興趣,我猜想一定是他發現這個悖論折射在陳廷敬身上的光斑,他想通過這些光斑追溯到傳統政治權力機制和官吏文化的本質特徵。因此我認為千萬不要把《大清相國》當成一本為一名清官、好官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的書來讀。 陳廷敬生活和為官的康熙年代是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年代,是我們所說的「盛世」,這大概就是出現以上悖論的重要原因。盛世不會像亂世那樣充滿動盪,充滿變數,充滿危機,盛世經歷了亂世的大破壞之後逐步建立起社會的秩序,當然更包括官場的秩序。對於一名身處權重的朝廷官員來說,他所要做的就是維持秩序的良好運行。這樣的工作看上去就沒有那些企圖破壞這一秩序的貪官、壞官那樣富有戲劇性和故事性,但其重要性則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秩序建立在封建帝王專制的基礎之上,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秩序,甚至帝王的一個噴嚏都會讓其四分五裂,這就需要有人比帝王更加智慧,能夠牽著帝王的思路朝著秩序演進的方向發展。陳廷敬應該就是這樣一位智慧的大官。

王躍文在《大清相國》中形象地描述了這樣一種維持秩序的工作是何等的艱難和微妙,它不僅需要智慧也需要人格的保證。陳廷敬在入仕之前,衛向書大人就教他做官秘訣的一個字:等,陳廷敬的義父則送他一個字:忍。等和忍顯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消極地求生存,而是一個敬畏秩序願意遵循秩序的人對待秩序的靈活方式。小說通過一系列生動細節描述了陳廷敬是如何在等和忍的過程中抓住秩序中的最佳機遇的,在與明珠、高士奇、索額圖、徐乾學等一批貪官污吏的周旋爭鬥中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也維護了秩序的正常運行,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方式頑強地影響了康熙皇帝的決策。

小說基本上圍繞著官員之間的爭寵、爭權、爭利而展開,閱讀中我始終排遣不開「權術」這個詞。《大清相國》讓我更堅信這一點:在中國這種政治專制的機制下,權術應該是一個中性詞。在秩序良好的盛世年代,同樣少不了權術,無論好官壞官還是清官貪官,都在秩序的平台上通過各自的權術鬥智鬥勇。陳廷敬也許可以說是一名大贏家。但權術說到底只是秩序制衡的手段,從制衡的角度看,就沒有真正的贏家,所以陳廷敬儘管在他晚年借別人之手巧妙地「參」掉了他的幾個對手,被康熙呼為「老相國」,但此刻的他也悟到了自己的危險,裝成耳聾而獲準解職回鄉。所以在陳廷敬的官場秘訣中必須加上一個「隱」字。也就是說,儘管陳廷敬一生在為秩序的良好運行而努力,但他本人也處在秩序制衡的漩渦中,秩序不在乎你是清官還是貪官,而在乎你是否滿足了專制的意志。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富有現實精神的王躍文作家來說更是如此。是值得我們這些小作家學習的。當然,事實上,我也可以把《大清相國》理解為王躍文以現實官場的經驗去回望官場的歷史場景。因此,我在閱讀這部小說時,一點也不會感到陌生。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當今聯想今天的社會應該杜絕這種偽的東西。講究和諧社會應該有和諧的積極的人生以及為官的正直,為民的謀利。

《大清相國》讀後感(二)

我也與時俱進買了一本來看,網購的時候,對方告知,一次只能買一本,可見這本書有多火,可謂一時洛陽紙貴。看了以後,覺得還不錯,談談自己的感受。

陳廷敬活躍在清朝政壇的時間應該是康熙中後期,也就是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以後50―60年那個時間,此其時,海內已定,放眼宇內,似乎風平浪靜,偌大的帝國似乎也已經強大到了獨孤求敗的境界,但承平之日即是新考驗的開始,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會有暗流涌動,畢竟世界太平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跳下戰馬,卸下盔甲,也該享受一番了不是。但隨之而來的各種弊端包括吏治的腐敗、各種潛規則的盛行也是在所難免的。黃炎培曾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為什麼「其亡也忽」,個人認為不外乎對貪污腐敗和各種社會不公處理的失當。清朝到了康熙中後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貪污腐敗和社會不公,以至於後來雍正上台以後用大開殺戒的極端方式加以遏制。而此時距離清朝開國也不過七八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與北宋開國到北宋社會矛盾加劇,發生嚴重政經危機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也是七八十年的時間,正是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才有了後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後來雖以失敗告終,但初衷是好的,只不過遭到了當時的官僚集團這一強大的保守勢力的強勢阻擊,最後不了了之,「改革尖兵」王安石也只好去相罷官,去金陵優遊林下了。此後不過70年,北宋便滅亡了。明朝也大抵如此,雖然開國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近乎變態的高壓統治下,用很多極端恐怖的刑罰來震懾貪污,最終也沒能阻止貪污的發生、發展和壯大,在滿清鐵騎的強力衝擊之下,明王朝的大廈轟然倒塌。

最後,用《大清相國》封腰的一段話來做本文的結尾: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大清相國》讀後感(三)

近日,看歷史小說《大清相國》,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雲南巡撫王繼文如期如數徵收餉銀、餉糧,速度及數量遠遠超過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興,要封賞,可當時的陳廷敬卻說:「臣以為,國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愛護百姓。如果只顧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說這話並非評說王繼文。」康熙這時非常不高興,覺得陳廷敬和王繼文有過節,陳廷敬是故意詆毀王繼文。而事實證明,王繼文為了升遷,耍了陰招,他把省里國庫的銀子充當餉銀及時上交,並不按國家政策收稅私自許諾減免了百姓商人應交的稅賦,這樣一來,在康熙那裡覺得他是一個能及時徵收稅賦有才幹的官員,在百姓商人眼裡他又是一個減免稅賦的青天大老爺、大好人,這種不向百姓收稅賦、挪用庫銀辦協餉只顧眼前利益的事情,雖然會讓王繼文得到一時之利,讓地方民眾感恩戴德,讓皇帝欣賞提拔重用並博得青天大老爺的好官聲,但是長此以往,害處極大。原因在於,其他省份看到王繼文通過這種方式升遷,必定也會糊弄康熙,國庫的虧空必定會越積越大,到最後,損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惡性循環下去,給這個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亂攤子,到時就誰也不好處理,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裝糊塗,這樣日積月累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就會「崩盤」,長此以往最終吃虧的還是民眾。到最後,就會出現官逼民反的現象,()這個時候,國家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在此,當陳廷敬押著王繼文要離開雲南的時候,那麼多的民眾擁上街頭,哭著喊著不讓王繼文離開,並這樣對陳廷敬說道:「你就是欽差嗎?你憑什麼要抓走我們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雲南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好官哪!」可以說,這種場景是多麼感人的一幕啊,為官者誰不希望在離任時是這種場景!如果不明就裡,只看表面,王繼文就是傳頌千古的好官,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王繼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民眾,可見只看眼前的場景往往是不真實的,對於官員的評價真是要向陳廷敬學習,從細處入手,從深處挖掘,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地方官員為政的好壞。

古今的官場果然都能夠引誘人們去探究,因為實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筆下,到了書中,人也變了,事也變了,要麼更加有趣,要麼更加險惡,真的如何,誰還去管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