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讀後感(一)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書《從0到1》終於有機會拜讀,書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幾乎涵蓋了一個初創企業要面對的方方面面。書的一開頭就引來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創始人、特斯拉創始人、GE CEO、網景聯合創始人等等,還有《經濟學人》、《財富》、《科克斯書評》的大力推薦。這樣的開篇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通的成功學書。鑒於自己知識基礎有限,以下部分會引用一些高手們的觀點。
書中指出初創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維,敢於創新,能有共同夢想的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在創新的路上要獲得成功,不僅僅需要紮實的知識基礎,更需要有質疑的膽量和勇氣,從0開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在技術上,無法替代、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創造更好的新事物,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豐富了社會、世界的需求,成為讓社會更美好的推動力。 粗粗讀來也不覺有新意。但書中對「壟斷企業」的描述令人很感興趣。彼得。蒂爾給出了壟斷企業的四大特徵: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和品牌優勢。專利技術:公司最實質性的核心優勢,很難被其他公司複製,最好領先行業平均水平10倍以上,實質上是全新的產品。 網路效應:使用的人多,產品更有用。產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會越多。形成網路效應的企業,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比如Facebook。規模經濟:服務性企業難成壟斷企業,單純擴大規模,如開多家瑜伽館,只能獲取有限的利益。產品不需要重複投入,以更高的銷量來分攤,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這樣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品牌優勢:打造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品牌經營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實力。他覺得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來發展。理論上大談特談,甚至在其中他對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讚譽有加,而對微軟平板、Xanadu、雅虎等頗有微詞,這方面我覺得不是太讓人信服。萬能的蘋果幾乎壟斷了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利潤,是彼得。蒂爾很喜歡引用的成功典範。但對照上述四大特徵來看,並不完全符合,蘋果是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後來者,從專利技術方面並沒什麼優勢;另外三個特徵,換成誰成功都一樣,與其說是形成壟斷的原因,不如說是成功之後壟斷的結果。九十年代的諾基亞,如今的三星,也擁有上述四個特徵,但是無法和蘋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種創新模式,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才是鑄就壟斷的王道;品牌和規模經濟才能助推壟斷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壟斷企業之所以壟斷,最核心的特徵,在於這些企業做到了「與眾不同」。當然,與眾不同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此來不斷贏取顧客的「忠誠度」。如iPhone的成功,在於iPhone時尚、可愛、易用,讓人一見傾心,加上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產出一款手機,讓顧客覺得比iPhone更加動人,商業模式更加獨特,iPhone不再「與眾不同」,那就只能重複諾基亞的覆轍了。 毫無疑問,企業能壟斷絕對能夠取得最大利潤值,這對企業的發展也更為有利。那怎樣才能壟斷呢?彼得。蒂爾給出了建立壟斷企業的方法:占領小市場:從小市場起步,寧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壟斷某個行業或品類。因為壟斷,才能獲取巨額利潤。因為利潤,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構建帝國。擴大規模:由利基市場逐步擴大,培養和迎合顧客「滿意度」。循序漸進、有紀律發展壯大市場。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擴張。破壞性創新: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改進,使產品升級換代。且掃除一切障礙,不破不立。同時,為獲得創新優勢,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公司必須力爭做到10倍的改進,稍有改進對終端用戶來說就是毫無改進。假設你開發了新的空氣淨化器,比現有技術的效率高20%——這是實驗室數據,但實驗數據還要扣除新產品在實際市場中面臨的生產成本以及風險。而且即使你的產品確實給顧客帶來20% 的改進,由於人們習慣了誇大其詞的廣告宣傳,銷售該產品時,你也一定會受到質疑。只有10倍的改進,你的產品才能給客戶帶來明顯的優勢。
在第六章節有個四象限的分類,我對這四象限的分類很感興趣。他把象限分為未來是否明確和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並且用1950-1970年的美國(明確樂觀) 現在的美國(不明確樂觀) 現在的中國(明確悲觀) 和現在的歐洲(不明確悲觀) 來說明這四個象限的狀態。同時把哲學家的對未來的看法也按這四個象限劃分。彼得蒂爾認為對未來明確樂觀是最佳狀態,會極大的促進社會的發展。 明確悲觀則人們會傾向於保守和儲蓄。不明確樂觀很可能造成虛假繁榮,最終導致崩潰。不明確悲觀則可能造成享樂主義和破罐破摔。其實對一個人的人生也可以參考這種劃分。年輕的時候,人會分成兩類,對未來明確的樂觀和不明確的樂觀。對未來明確的樂觀的人成功率最高。按我的理解就是理性下的早立志和積極的態度。不明確的樂觀,人可能會進行各種嘗試,會分散一個人的精力,降低成功的機率,畢竟專注是成功的前提。而很多人到中年的時候經常會面臨 明確的悲觀和不明確的悲觀。明確的悲觀人傾向於保守和儲蓄,這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我認為這不是最優的選擇。把未來變成明確樂觀才是最好的,但這更需要人做出巨大的轉變,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不明確的悲觀,是將決定權交給老天。這種狀態其實我們也是所說的不理性狀態。所以,比較早的進入明確樂觀的狀態可以比較有效的提高成功的機率。處於其他狀態也需要儘可能變為明確樂觀狀態。但我覺得有時候明確悲觀,也不失為一種可以選擇的策略。只需要調整好目標和心態。畢竟被公認為成功的人只是少數。當然幸福感是每個人人生的終極目標,而不是外人看來成功與否。每個人的感受和衡量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
細細讀來,幾乎所有觀點都似曾相識,只是換成了彼得。蒂爾的說法而已。每個企業要獲得成功都必須關注七個問題,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便是它解決了這七個問題。具有先進的技術,所有汽車公司都依賴它;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時機,獲得巨額補貼;從高端電動跑車市場做起,壟斷市場;擁有擅長技術和銷售的團隊;認真對待銷售,打造完整的銷售鏈;先行一步的優勢,其領先地位將在未來的幾年擴大;圍繞富人想要顯示出夠「綠」的秘密打造出獨特品牌。針對他提到的中國複製,我的想法是,學習、繼承、發揚,既可以滿足階段性的生存需要,又可以實現馬斯洛理論的最高需求。也只有在基礎需要解決後,才有可能創新,繼而形成壟斷,得到超額壟斷利潤。同時書本身其實印證了作者在書中的觀點:世界是由推銷驅動的,不露聲色的銷售最為有效。
《從0到1》讀後感(二)
最近都在拜讀來自PayPal創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從0到1》。這本書被譽為「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本商業書」雖還沒有看完,但還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許感悟。
作者彼得。蒂爾認為,進步有兩種形式(原文):第一,水平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第二,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從0到1的進步。水平進步的最大紅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進步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科技,就是網際網路。
其實從0到1,個人理解就是從無到有,是從未知到極限的突破。07年的世錦賽上,劉翔輕鬆一跨,勝過小將羅勃斯。跨欄項目,一直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劉翔是第一位在奧運會田徑項目上獲得金牌的中國運動員。然而這個不到30的小伙子,卻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亞洲人也可以有同樣的成就。劉翔憑藉著他的堅韌讓我們清晰地明白了從0到1的可能,這就是從0到1。
但是現在的中國人大多是羊群思維,擅長從1到n,嚴重不擅長從0到1。為什麼呢?
因為每一個從0到1的突破必定先經歷從0到1的失敗。現在很多人害怕失敗,所以才埋沒了自己從0到1 的思維。古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我 們看到了因為堅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卻在每一個突破背後的無數失敗。沒有失敗,何談成功;沒有跌倒,何來爬起;沒有沉淪,何來覺醒;沒有挫折,何來突破。而每一次從0到1的失敗才鑄就了每一次從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敗,要敢於突破。從0到1,勇於創新,才能使你立於不敗,至少不會被社會淘汰。
《從0到1》讀後感(三)
讀完《從0到1》,像是一本哲學導論,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為什麼「我」要創造,人與人、與命運、與科技的關係。書中很多是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提問,只是告訴我有哪些可能。《藍海戰略》更像是一本36計的工具書,如何避免競爭,尋找外部存在卻沒被他人發現的需求,如何從戰略戰術上占領它。兩本書一個聚焦於自身、科技創新,一個更多聚焦於外部市場的擴展;一個是為什麼,一個是怎麼做。內容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歡《從0到1》,只是這本邏輯上有點跳躍,像散文隨筆,晦澀難讀,知識總結也毫無頭緒,就從最有感觸的幾點寫開吧。
書中第一章提出一個讓我腦洞打開新觀念,對於未來的定義。未來之所以是未來,不只是還沒有到來的時刻集合,更是因為未來的世界與此刻不同。假如空間狀態定格,時間還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來,因為世界沒有改變。如果平行空間真的存在,那麼我在平行空間中的跳躍,時間沒變化,但空間變化了,我的思想行為變化了,那我應該算去到了過去或是未來吧。扯遠了。我們期待進步的未來,所以才促使我們不斷科技創新,產生0-1的發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礎上複製。創業公司往往是科技創新的誕生地,推動未來進步的更多在這類企業裡面。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看好未來,前提是要知道過去。作者回顧了1999那場網際網路泡沫以及帶給人們的經驗教訓,可惜的是很多人因為過去而全盤否定了那些年人們創業的熱情。他認為未來創造應該是: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 。2 壞計畫好過沒計畫 。3 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 。4 行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以上四點同樣適用於我的生活:既然未來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預測,何不有計畫性嘗試多種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選擇做小池塘的大魚,減少競爭。
三四五章提到了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如果沒有快速達成成功的競爭,只是內耗了價值,作者不支持。應該用創新性來實現壟斷才能實現進步。開創創新性壟斷企業方法(終於有了方法論):先在小市場取得壟斷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礎上一步一步擴大壟斷,同時不要主動破壞毀滅原有產業,增加與原有產業的競爭。另外先發優勢並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等別人開創了市場,但是由自己來最後一擊。想到蘋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發家的吧,幹掉了索尼一眾賣卡機、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這章像是人生觀的論述,成功來源於能力與計畫,不是運氣。我想追求自己定義的成功是每個人畢生的夢想。為此我們不斷的學習、進步,規劃著自己的明天。但結果是怎麼樣,我們很難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歸因於運氣,來抵消自己未盡全力的愧疚。 可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過程相對於結果對我來說更重要。
作為讀書筆記的一部分,我必須承認,()除了「創始人的悖論」那一篇,本書的最後幾章我並沒有細看。說一個很奇葩的原因。這本書是我在機場購買,來回出差帶著看完一半後,遺失在飛機上 了,於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時髦的話來形容看電子書的感覺就是「當人生第一次翻看過紙質書籍後,再看電子書就是將就,而我不想將就。」於是乎我跑到上海圖書館去找這本,沒有。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我在上圖樓下的季風書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後半段。要問我從頭到尾執拗不再買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賭氣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費紙張的排版,一本書裡面竟然有12頁空白。當然,摳門於不值得再買本我認為目前不會再讀第4、5遍的書應該也算原因。重新回到書中,最後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樣擁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獨立思考。為何將上述反面教材寫出,就是想說讀書不存在排版、購買、電子版與紙質版的問題,只聚焦於書籍所傳達的思想,每每看來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積累與思考,走出創造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