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讀後感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讀後感(一)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發現最好看的還是第二本《祖先》,那種顛覆,將東西方文化巧妙的結合,亮點突出,讓我欲罷不能,讀了還想再讀。

越往後,對我來說,更是一種文化的洗禮。因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歷史方面深層次的東西並不是能一下子理解,雖然易教授已經寫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爭鳴》時,我很想理順各家的觀點,然而,看的時候覺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僅有的對各家的淺顯認識,?能看懂,但是看過以後,卻有種記不住的無力感。畢竟,最這些的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

這系列叢書讓我大開眼界,不論是從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還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識。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紀念奧古斯都屋大維的,知道了門閥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等等,還了解了詩經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好的詩句,什麼是封建,西周的邦國制度是怎麼進行分封的,原來歷史書中有如此多的細節沒有介紹,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條式教學代替。

儘管這系列叢書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覺得易教授老是將每況愈下和每下愈況用錯(我個人認為他用錯了),有時候能感覺某本書他寫得很混亂,有時候覺得他寫的某些片段沒有考慮讀者的水平,自顧自說,看得我好幾次都想跳過去,或者掃視過去,留不下什麼印象,而其實我知道這個地方其實挺重要,但就是靜不下心去認真讀。但這套系列叢書我仍然是褒大於貶。對於我這樣一個理科女生來說,已經覺得很酣暢淋漓了?。絕對是滿滿的收穫。甚至看到某些章節覺得歷史真是一面鏡子,真是可以古為今用。雖說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那些治亂循環的背後,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鑑的東西,小到個人,大到企業、國家。

這套叢書的感受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這裡僅說個總體感受,待自己沉澱、消化、吸收,再去評說具體的細節吧。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讀後感(二)

《易中天中華史》已經讀到了最後一本《三國紀》。

《三國紀》讀過之後,對書中一段話感受頗深,引起我的共鳴。這段話主要是要講明這樣一個問題,即:為什麼三國這段在整箇中國歷史長河中並不太重要的階段卻能如此引起大家的興趣。但我認為他不僅說清楚了「三國熱」的原因,還揭示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底層的人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觀念。書中的這段話是這樣說的: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個夢叫『大同夢』,也就是回到部落時代。第二個夢叫『小康夢』,也就是回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這就是帝國時代的『中國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聖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聖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聖君、清官、俠客,就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易中天老師認為,這三個夢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替我們圓了,用劉備、孔明、關老爺三個文學形象替我們圓了。因此,羅貫中的「三國史」深入人心,流傳甚廣,以至於正史反而幾乎無人知曉。

其實,何止是《三國演義》幫中國人圓了千年夢,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幫中國人圓這一千年夢。何止是古典文學作品,戲曲、評書、曲藝等中國的傳統藝術,也無一不是在幫中國人圓這一千年夢。說這些傳統的文學藝術在幫中國人圓這一千年夢還不大確切,其實是中國人(底層的中國人)自己在利用這些形式圓自己的千年夢。現實中缺的,在文學藝術中找補、找補而已。

中國人的這個夢一做就是幾千年,至今仍在做著。雖然唱了幾十年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著能出一個「好皇帝」,出不來「好皇帝」出個「清官」也好,實在不行弄個「俠客」替我們出出氣也行,最不濟了還有個「因果報應」等著呢,讓他下輩子托生到咱家當牛做馬,咱往死里欺負「它」!反而是那些不怎麼唱這支歌的地方卻不再盼著出什麼「好皇帝」或「清官」,看來這事與唱什麼歌沒多大關係。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外界客觀因素變化了,思想觀念也得隨之而變。現在「皇帝」是難再出現了,「好皇帝」就更難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沒有好的制度,清官也會變成貪官。至於俠客,在法治社會裡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難劃清,分寸也很難拿捏,還是別有為好。所以,這個千年夢看來是做不下去了,至於改做什麼夢大家按照自己意願去做吧。俗話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多想點兒好事,做個好夢。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讀後感(三)

讀《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中秦始皇是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一位人物,在「偉大領袖」讚揚他以前說他好的不多,伴隨他的幾乎都是「焚書坑儒」、修長城、建阿房宮等負面評價。但無論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即:他統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國。()

秦以前,我們理論上是個整體的中央大國,實際上是分散、半獨立的聯合體,各諸侯國之間不一樣的東西太多了。用許慎的話說,當時是「諸侯力政,不統於王,……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也就是說,法令各異,語不同聲,字不同書,衣不同飾,車不同軌,而且還幣不同形,尺不同長,稱不同重。一句話,幾乎沒有一樣是一樣的。這頗有些像歐洲,人長得都差不多,但各國有各國語言、文字、文化、貨幣等等。而且,那時的我們甚至比歐洲還亂,起碼人家的度量衡、汽車的標準是一樣的(現在貨幣也統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樣「獨立國協」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時間一久,難免就會分裂成完全獨立的小國。所以說,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大一統下的諸多統一,恐怕就沒有我們今天這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大國了。正是秦始皇的諸多統一(特別是文字統一),避免了「中央之國」的分崩離析,他的這個功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