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任何一個中國人,即便讀過再少的書,擁有再少的文化,談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古詞佳句來,也會覺得如生活中的尋常話語,更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時最易湧上心頭的感慨。
就像一輪明月,映在中國人眼底的會是生命的陰晴圓缺,會是嫦娥的嫵媚相思,會是長久別離的深情遙望,但很難是一個只會反射陽光的黑暗球體;
再如那抹夕陽,映在中國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悵,渲染了邊疆戰事的壯懷慘烈,描繪了漁樵晚歸的靜謐溫馨,但絕不會是地球自轉的日日交替;還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鳥魚蟲,一切的一切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從來多是豐富多情的,人心總與自然交融,總與萬物輝映。
現代生活的忙碌、嘈雜、無序快要將我們吞沒的時候,感謝于丹老師的《重溫最美古詩詞》為我們適時奉上了一方清心靜氣的良藥,那些曾經在我們課本里沒被好好感悟的詩歌,那些每天出現在生活中卻被我們痳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隨著于丹老師的循循善誘,欣賞著書中意境深遠的古代畫作,細細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隨想或是感念,每個人的內心都像多了一雙溫柔的手在撫平心頭的哀愁,每個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個知己能體諒所有的心事。
我想這本書,除了能幫助孩子、學生們更生動地理解古代詩詞外,更有幫助的應該是我們這些成年人。心理學上說,人的生命在14歲之後,就進行了一半。因為14歲之前的兒時記憶,占去了大腦的大半,此後餘生,都是光陰似箭。我想,這不外乎人越長大,對生活中的意象越發熟悉,從而變得寡淡索然,沒有了那麼多的發現和驚喜,也沒有了能夠和值得被記憶的事、物。所以,我們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細膩喚醒我們對生活景象的珍視,就像于丹老師在書的最後說的那樣:人的年歲越是增長,就越需要一種溫暖,需要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在現實的糾葛之外找到一種掙脫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華有限,但詩意無窮」,生活的黯淡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心靈不再有發現美麗和驚喜的能力,我們期待生活能夠永遠熠熠生光,其實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過亙古不變的月光鋪灑在我們心頭,不信,就請你捧起這書,定會真切觸摸到生活中那滿滿的詩意。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二)
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許多驚艷的光,轉瞬即逝,不留痕跡。而唐詩宋詞卻是那溫和不變的橘紅色的燈光,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著詩意的生活。
我跟隨橘色的燈光,溯回到盛唐,那個詩情洋溢的時代,頓悟自己原來和盛唐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兩樣。小時候,我們也背著「床前明月光」,卻不知何為思鄉,稚嫩的聲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長大後,自己情竇初開,回想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那種隱秘的情愫,通過詩中的意象,得以釋放和寄託;參加工作後,會有更多憂愁與感傷,誰不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吟著詩句,仿佛望見寬闊的江面,自己的愁緒也沿著滾滾江水,慢慢沖淡。當終將老去的時候,我們也會吟著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輕嘆一聲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著人們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每個人心靈的寄託,其實我們身邊處處有詩意,只是我們不懂如何詩意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只是紅塵喧囂,人們總是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奔跑,漸漸忘了生活的初衷,遺失了靈魂,在國人幸福感越來越低是,詩意與恬然應該被拾起,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伴著平平仄仄的音調,伴著熟記於心的韻腳,也定會有一種況味。一首詩中所濃縮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詩能美好定人生也會美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其實,每個國人身上都有詩意,伴著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溫暖和美好,來於外界的冷漠與殘酷對抗,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麼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我們需要的這一切就是詩意。
年化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著詩意,詩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三)
于丹說「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個中國人生命中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不要對此不屑,不要認為這些風花雪月知識少年痴談。」我認為想喚醒中國人心中那份詩意是很難得,至少在現在這個時代是很難得。雖說現在的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愛學習的你們,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單詞的習慣吧,那要不要考慮下每天背上一首詩詞呢?為了不再 「難過」,我更樂意每天來上一首。希望等到讀完部分唐詩宋詞後再來讀這本書,我想那時我會是幸福的。
其 實,詩意一直都在,只不過我們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詩意隨時會醒來,但在它醒來的時候,我要準備好一顆中國人的「詩心」來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