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一)

近些天來在家裡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於三國的文章。這裡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第一、對於江東政權的認識。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於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範圍包括建業(現在的南京)、武昌(現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於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於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孫權的用人方法。

那麼孫權的成就在哪裡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於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衝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現培養人才,並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後圖發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後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帥,抗擊劉備。但是由於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並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第三、孫權的處事態度。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麼也麼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願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後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迴旋的餘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第四、姜維的得與失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任宰相之後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了,對於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於最後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並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於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後自己在前線拚死抵抗,後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第五、司馬氏政權的建立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後到司馬懿就處於一種賦閒的狀態。也可以認為他在養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後,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幹,如鍾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麼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後,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湧現的鄧艾、鍾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現並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後,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裡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二)

三國是一段傳奇。

狼煙烽火遮天,金戈鐵馬鋪地。一方割據群雄起,血腥殺戮濺旌旗。亂世爭霸朝廷替,今朝天子明為民。

三國更是一個傳說。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假七真,雖不是正史,但卻把這被人遺忘千年的三國亂世重現。

如今更有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所著的《 易中天品三國》,重新引起了人們對三國的爭論。

在書中,易中天教授以幽默的語氣,客觀的態度,重新塑造了千年的人物,賦予了他生命。曹操少了奸邪,多了智慧;孔明隱去神秘,更添真實:劉備不再聖明,卻具人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易中天教授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一件件歷史事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將《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結合起來,對《三國演義》那些深入人心的典故的真實性進行了闡述,更加加深了讀者對遙遠崢嶸歲月的印象,糾正了對其的理解。

在《三國演義》中,對於著名赤壁之戰的描寫可謂是精彩紛呈,生動而鮮明。草船借箭顯孔明之智;痛打黃蓋突公瑾之謀;借東風,詐曹操……羅貫中以一代儒生的眼光,似乎已經妙筆生花,重現了千年的歷史。然而,易中天教授認為,《三國演義》寫史三分假七分真,而羅貫中在寫這場戰役的時候則是七分假三分真。有些事或許能在《三國志》中找到一些影子,譬如火燒曹軍,這是有一點根據的,但不在赤壁。  可有一些事情,完全屬於羅貫中個人的藝術創作,沒有史料考證。

《易中天品三國》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論,其書的著作權更是以高價被收購。這足以看出此書的影響力。易中天教授秉著尊重歷史的態度,客觀評價,在學術界颳起了一陣三國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前人的已被書寫,我們沒有權力去篡改,篡改歷史最終也會被歷史所改。既然我們不能改,就得好好地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努力在後人的書籍上,留下我們這一代輝煌的影子……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三)

《易中天品三國》講述了真正的三國歷史。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武將與謀士。

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袁紹官渡之戰不聽沮授、田豐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後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而劉表則是太懦弱,太無能,太迂腐。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傑義士集結於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沒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後,兒子也不戰而降,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曹操,並且兒子、妻子被殺死。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殺死。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馬家族手中。劉備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真的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一代梟雄也有缺點,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因為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後被魏國「吃」掉。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為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為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於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才不敢那麼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的統治:晉朝。

《易中天品三國》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國歷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