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讀後感(一)
我開始閱讀王樹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戰爭》。這套百餘萬字的歷史紀實作品圍繞著這場殘酷的戰爭按照時間的順序從日本投降開始鋪開,至解放海南島而結束。文章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有戰爭雙方的往來函電,有對戰雙方高層領導的決策過程,有一線戰士的親歷描述,有支線民工的感人事跡,冷峻嚴肅的文字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戰爭的得失、智慧與殘酷。戰爭的勝利,也從另一方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團結堅韌與偉大。
相對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而言,解放戰爭的勝利多少帶些苦澀和遺憾。前者是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的勝利,而後者則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勝利。對於前者,我們無法選擇,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顧的勇氣,奮力抗爭。而對於後者,則事出無奈、讓人嘆息。經過八年抗戰,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內戰本身已違背了人民的意願,因而戰爭的結果實在讓人難以快意,畢竟我們同是中國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戰爭的現實是殘酷的。解放戰爭的發起雖然與人民的意願相背離,但戰爭的結果卻是人民的選擇。沒有前線以及後方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的艱苦支援,共產黨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徹底地消滅經過八年的戰爭考驗,擁有現代化的美式裝備,占據重點城市、鐵路線及天空和海洋的國民黨軍。貌似強大的國民黨的失敗再一次說明,這場曠日持久規模浩大的解放戰爭的結果是民意的表達。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強大而不可戰勝的是民意而非軍隊,滔滔洪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為什麼很多村民寧願自己餓著也要將省下的糧食貢獻軍隊,為什麼幫助軍隊運送彈藥的民工會比運送糧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覺更加驕傲,為什麼支線的民工自願拋家舍業跟隨共產黨的軍隊南征北戰,為什麼戰鬥中的共產黨的士兵比國民黨的士兵更加勇敢?透過解放戰爭我看到,共產黨人領導的這支軍隊表達了全國絕大多數窮人的需求與渴望——地主惡霸被打倒,窮人獲得了土地翻了身。他們不必再通過受人欺凌賣兒賣女而苟活性命,這使他們獲得了人的尊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們與同樣出身貧苦的士兵之間沒有隔閡。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就是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就是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就是他們這些支邊民工的勝利,他們為參與打擊國民黨軍而自豪,為獻身人民解放事業而身感光榮。
正是這些在戰爭中被國民黨所視而不見的窮苦大眾,用腿決定了戰爭的最後走向。快速穿插、構築工事、彈藥糧草、傷兵救治,數萬大軍遠距離運動作戰卻又不被敵人發現,沒有民眾的支持絕對不可能完成。至於國軍內部的貪污腐敗和勾心鬥角,不過是加速其內部潰敗的催化劑。這次閱讀,讓我對偉大的人民解放軍和過去1945年至1950年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次閱讀也讓我對所謂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認識。民主不光是選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腳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對於成長於80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已經毫無懸念,我們甚至對戰爭雙方的主要將領也早已耳熟能詳。戰爭的殘酷,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我們來說似乎難以想像。拋去了一線士兵奮不顧身背後的精神動力,拋去了支線民工拚死支援的背後原因,很多答案,輕描淡寫,即便是真理,也可能變得無足輕重毫無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歌頌或者鞭撻了什麼,而在於通過有血有肉的真實記錄,讓我們在閱讀時回到戰爭的場景中,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理解那段歷史,得出自己的結論。建國已逾甲子,那時戰場上廝殺的老兵現在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化為枯骨,共產黨人領導的隊伍仍在領導著中國人民繼續艱難的前行。這段日漸模糊的歷史不應被遺忘。
遺憾的是書中只有幾幅簡單的作戰地圖,很多戰役僅從文字描述中難以體會全貌。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不斷補充戰爭的細節,將每一次戰役的指揮與地理結合到一起,讓解放戰爭的寶貴遺產繼續發揚光大。
感謝王繼紅老師給我推薦的這本厚厚的書。
《解放戰爭》讀後感(二)
我開始閱讀王樹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戰爭》。這套百餘萬字的歷史紀實作品圍繞著這場殘酷的戰爭按照時間的順序從日本投降開始鋪開,至解放海南島而結束。文章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有戰爭雙方的往來函電,有對戰雙方高層領導的決策過程,有一線戰士的親歷描述,有支線民工的感人事跡,冷峻嚴肅的文字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戰爭的得失、智慧與殘酷。戰爭的勝利,也從另一方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團結堅韌與偉大。
相對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而言,解放戰爭的勝利多少帶些苦澀和遺憾。前者是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的勝利,而後者則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勝利。對於前者,我們無法選擇,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顧的勇氣,奮力抗爭。而對於後者,則事出無奈、讓人嘆息。經過八年抗戰,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內戰本身已違背了人民的意願,因而戰爭的結果實在讓人難以快意,畢竟我們同是中國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戰爭的現實是殘酷的。解放戰爭的發起雖然與人民的意願相背離,但戰爭的結果卻是人民的選擇。沒有前線以及後方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的艱苦支援,共產黨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徹底地消滅經過八年的戰爭考驗,擁有現代化的美式裝備,占據重點城市、鐵路線及天空和海洋的國民黨軍。貌似強大的國民黨的失敗再一次說明,這場曠日持久規模浩大的解放戰爭的結果是民意的表達。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強大而不可戰勝的是民意而非軍隊,滔滔洪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為什麼很多村民寧願自己餓著也要將省下的糧食貢獻軍隊,為什麼幫助軍隊運送彈藥的民工會比運送糧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覺更加驕傲,為什麼支線的民工自願拋家舍業跟隨共產黨的軍隊南征北戰,為什麼戰鬥中的共產黨的士兵比國民黨的士兵更加勇敢?透過解放戰爭我看到,共產黨人領導的這支軍隊表達了全國絕大多數窮人的需求與渴望——地主惡霸被打倒,窮人獲得了土地翻了身。他們不必再通過受人欺凌賣兒賣女而苟活性命,這使他們獲得了人的尊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們與同樣出身貧苦的士兵之間沒有隔閡。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就是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就是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就是他們這些支邊民工的勝利,他們為參與打擊國民黨軍而自豪,為獻身人民解放事業而身感光榮。
正是這些在戰爭中被國民黨所視而不見的窮苦大眾,用腿決定了戰爭的最後走向。快速穿插、構築工事、彈藥糧草、傷兵救治,數萬大軍遠距離運動作戰卻又不被敵人發現,沒有民眾的支持絕對不可能完成。至於國軍內部的貪污腐敗和勾心鬥角,不過是加速其內部潰敗的催化劑。這次閱讀,讓我對偉大的人民解放軍和過去1945年至1950年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次閱讀也讓我對所謂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認識。民主不光是選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腳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對於成長於80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已經毫無懸念,我們甚至對戰爭雙方的主要將領也早已耳熟能詳。戰爭的殘酷,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我們來說似乎難以想像。拋去了一線士兵奮不顧身背後的精神動力,拋去了支線民工拚死支援的背後原因,很多答案,輕描淡寫,即便是真理,也可能變得無足輕重毫無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歌頌或者鞭撻了什麼,而在於通過有血有肉的真實記錄,讓我們在閱讀時回到戰爭的場景中,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理解那段歷史,得出自己的結論。建國已逾甲子,那時戰場上廝殺的老兵現在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化為枯骨,共產黨人領導的隊伍仍在領導著中國人民繼續艱難的前行。這段日漸模糊的歷史不應被遺忘。
遺憾的是書中只有幾幅簡單的作戰地圖,很多戰役僅從文字描述中難以體會全貌。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不斷補充戰爭的細節,將每一次戰役的指揮與地理結合到一起,讓解放戰爭的寶貴遺產繼續發揚光大。
感謝王繼紅老師給我推薦的這本厚厚的書。
《解放戰爭》讀後感(三)
在我們的記憶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在和國民黨部隊作戰時都是百戰百勝,所向霹靂,但當我們今天從《解放戰爭》這本書裡看到從山東千里迢迢剛剛出關的東北民主聯軍時一定會讓你吃驚不小。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由於黃克誠所說的「七無」,部隊的後勤保障幾乎無從談起,而武器裝備又遠遠落後於由美國支持的國民黨部隊,政治上由於停戰協定里規定國民黨的部隊可以在東北地區隨意調動,停戰協定里更沒有承認共產黨的部隊在東北的正式地位,所以這時東北民主聯軍中悲觀情緒開始蔓延。各部隊都處於四處遊走的狀態時。我們可以想像作為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的林彪面對自己部隊的這種現狀他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更要面對國民黨部隊灼灼逼人的進攻此時他身上的壓力會有多大。
林彪要求主動向杜聿明進攻的請求沒有被批准以後,便只能帶著由山東過來的東北民主聯軍向北撤退,當他們民主聯軍總部撤到遼寧法庫時,其中山東軍區一師和新四軍三師七旅也撤到法庫以西的秀水河子村,剛到村後面的國民黨部隊很快就追過來了,在嚴峻敵情的壓迫下,部隊只好撤出秀水河子村,並向國民黨部隊發去信函,要求他們遵守停戰協定,但是國民黨部隊不但在秀水河子村修築工事,還向法庫發起進攻,此情此景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是多麼淒涼,看到人家過來我們走,人家要打我們發信函希望不要再打了。真是欺人太甚了,林彪覺得不能再退讓了,他知道如果再這樣下去部隊不要被對方打垮,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林彪沒有請示中央便決定在秀水河子向國民黨打響第一槍,這次戰鬥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戰鬥進行的異常艱苦,緊隨其後的沙嶺一戰進行的更為艱苦。我遼東部隊雖然在這次戰鬥中傷亡國民黨六百人,但自己卻傷亡了兩千一百五十九人,而且沙嶺一戰是以東北民主聯軍的失敗結束。
秀水河子和沙嶺這兩次戰鬥雖然看似不大但對於我們認識當時東北國共兩軍的形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是新六軍是國民黨的精銳之師,是參加過滇緬戰役的主力部隊,戰鬥素質高,而且武器裝備遠遠高於當時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這一點我們可以容易理解,關鍵是沙嶺一戰是林彪親自指揮,敵我傷亡比例竟然接近一比四,這樣殘酷的現實才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此時的東北民主聯軍的戰鬥力是多麼的虛弱。這一仗更清楚的讓我們知道了威震華夏的四野在東北起步時是多麼的艱難。秀水河子和沙嶺兩次戰鬥以及以後的四平保衛戰都以林彪指揮部隊撤出為結束,我覺得這幾次戰鬥的意義不是以輸贏來判斷,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任由這種狀態發展下去,國民黨部隊的氣焰會更加囂張,民主聯軍的士氣會更加低落。俗話講「人憑志氣虎憑威」林彪之所以知道這兩次戰鬥雖然沒有獲勝的把握但也要打,就是通過這幾次戰鬥滅一滅國民黨軍隊的銳氣。更要聚一聚民主聯軍的士氣,我覺得秀水河子和沙窩兩個戰鬥的真正意義就在這裡。說到這裡我想起我從前看過一個報導,林彪在黃埔軍校剛畢業以後到北伐軍當見習排長時,當時林彪所在的北伐軍打到河南一條河南岸時,上面下達命令部隊原地待命,停止進攻北岸的敵軍,這時的林彪沒有聽從上面的命令帶領他這個排衝過河去,把河北岸的軍閥部隊趕出了很遠。後來上面問林彪為什麼敢帶著這麼點人就衝過去,林彪說北岸的部隊已成狼狽之師,士氣全無,所以乘勝追擊是最好的選擇。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林彪從參軍開始就知道一個部隊的士氣是保證這個部隊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
四六年一月十日停戰協定簽訂以後全國其他地方都進入到一個相對安穩的狀態,但東北三省不同於其他所有地區,因為蘇聯根據協定將很快從東北撤出,由於蘇聯的撤出此刻的東三省將出現真正意義的政權空白,軍事真空,所以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決戰已經刻不容緩。此時進駐東北的國民黨部隊通過幾個月的調兵遣將已經基本到位,國共兩黨部隊力量已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國民黨部隊先後占領瀋陽,鞍山,營口,共產黨的部隊為了自己能在東北站住腳搶在國民黨部隊之前占領了四平,隨著國民黨部隊又占領了法庫和開源,一場圍繞爭奪四平的決戰已不可避免。《所以當林彪到達四平以後,他向中央表達了「堅決與敵決一死戰」毛澤東立即回電,表示的也是不惜一切的決心》(摘自解放戰爭上冊93頁)
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四平這裡不惜犧牲幾千人也要在這裡和蔣介石決一死戰,就是要在國共兩黨談判中用戰場上的實力為共產黨爭取到更大的利益。林彪也深知四平一戰對於國共雙方的戰略意義,所以他也調集了十二個團部隊到達四平。但隨著本溪的失守,杜聿明指揮的部隊又得到了加強,隨著國民黨部隊的增加以及空軍和炮兵的支援,東北民主聯軍的傷亡越來越大,黃克誠此時也向林彪和毛主席提出部隊進入東北以後傷亡太大,如長期堅守四平主力部隊將消耗殆盡,建議讓出四平和長春。此時的林彪也非常為難,因為他知道四平已經保不住,但有毛主席全力保衛四平的命令所以林彪從還是要儘可能堅守多一些時間,隨著塔子山的失守,林彪想的已不是堅守四平了,而是一旦撤退後路被堵死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他沒有請示中央就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四平失守後是林彪在東北最狼狽的時刻,在和羅榮桓,彭真商量以後把長春也捨棄了還是一直向北跑,跑過松花江後,忽然發現蔣介石不追了。從解放戰爭這本書裡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蔣介石的進攻止步松花江南岸,第一美國人怕如果國民黨真的獨占東北,那樣蘇聯可能也以各種理由不從東北撤兵,後續的問題怕更複雜,所以馬歇爾以取消美國軍援為要挾,要求蔣介石停止在東北的軍事行動。第二是山東陳毅部隊連克國民黨幾個重要城鎮,國民黨山東戰場告急,他要抽調一部分部隊回山東,第三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對鞍山的進攻使國民黨鞍山失守,又有海城國民黨一八四師師長起義,南滿戰事告急,這樣幾個因素重合在一起,所以蔣介石才止步到松花江南岸。
看過《解放戰爭》這部書的描繪我們深刻體會到四平保衛戰進行的異常慘烈。四平保衛戰雖然以東北民主聯軍的撤出而結束,但四平保衛戰的意義要遠遠高於這次戰役的勝負,首先四平保衛戰有力的阻止了國民黨部隊北進的勢頭,八千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的鮮血讓蔣介石知道了這支隊伍的戰鬥力,為共產黨在於國民黨的談判中爭得了更大的話語權。我們可以想像沒有四平保衛戰蔣介石會只打到松花江南岸就不往北再打嗎。沒有四平保衛戰馬歇爾會出面阻擋蔣介石停戰嗎,沒有四平保衛戰林彪會在撤到松花江以北有了喘息的機會,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四平保衛戰林彪的部隊不是被趕到蘇聯就是被趕到深山老林。即使以後可以靠建立根據地戰勝國民黨也要推遲好多年,儘管現在對四平保衛戰爭議很多,我覺得還是要從解放戰爭整個過程去肯定四平保衛戰的意義,
四平保衛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常年鑽山溝的「土八路」知道了什麼是城市保衛戰,這一點林彪做了很好的總結《四平八天的戰鬥,林彪已清楚的認識到目前我軍作戰的弱點:沒有城市防禦作戰的基本經驗,官兵們只知道向前方射擊,缺乏與友鄰部隊策應的意識,()火力配備的層次和縱深都不理想,無法形成有效的阻擊火力:戰場上沒有統一的射擊命令與信號,有的部隊開火太早,致使敵人臨近時彈藥不足:部隊交接陣地時沒有顧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陣地的部隊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況下出現大量傷亡,。而國民黨新一軍卻在步炮協同,營連進攻和交替掩護方面都顯示出老練的攻堅經驗》(摘自解放戰爭上冊97頁)林彪作為東北民主聯軍的司令員能夠通過一場敗仗總結出這麼精準而又詳細的戰鬥經驗和教訓真的讓每一個指戰員不得不佩服。而且林彪還在四平保衛戰時提出並套用了「一點兩面」戰術,我們知道決定一場戰役勝負除了要有戰略的正確指揮,還要有正確戰術的運用,林彪作為東北民主聯軍的司令員既能夠對全局進行戰略指揮又能夠對部隊戰術進行如此詳細的指導的確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