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後感(一)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仿佛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二)
《明朝那些事》已經火了很多年,但是讀確是最近的事了。同學非常喜歡歷史強力推薦我讀,「迫於壓力」吧就接了他的書看。沒想到就只是一本書卻已將我吸引。
下面說說書的事情吧。歷史是一部熱鬧的連續劇,戰爭,官場,明爭暗鬥……每一幕都是懸念百出跌宕起伏。
《明朝那些事兒》共七部,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兒,全書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評價、人倫道德的演繹。明朝那些事兒1—洪武大帝》主要書寫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人生歷程。 《明朝那些事兒2—萬國來朝》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修著《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明朝那些事兒3—妖孽宮廷》接續上篇,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後寫起,敘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鎮聽信讒言,殺害曾救大明於危難之際的大功臣于謙,而這也成為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在歷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點。《明朝那些事兒4—粉飾太平》從嘉靖即位、議禮之爭開始。嘉靖皇帝借議禮之爭清除了一批前朝舊臣,總攬大權。此後他的生活日漸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國家大事拋諸腦後,奸相嚴嵩因此得以長期把持大權。《明朝那些事兒6—日落西山》主要講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發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自張居正去世後,便無人敢管萬曆,為「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他與大臣展開拉
鋸戰,三十年不上朝。東林黨卻因此發展壯大,為把持朝政,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鬥,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權。《明朝那些事兒7—大結局》是對這樣一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當年明月只是武漢的一位普通的公務員,沒有歷史的專業訓練,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 他的筆法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權謀之術、戰爭之策、詭計之術大飽人胃口。
我是一個不喜歡歷史的人,總是覺得歷史上那麼多事,那麼多人你一個一個的看,過於枯燥和無聊。但我相信,我會喜歡《明朝那些事兒》有一個原因是我和當年明月都一樣年輕。我們生活在一個體制化程度逐漸降低並在很多地方向非體制化過渡的時代環境,所以幸運的是,我們沒有因為習慣而被體制化了,所以我們有頭腦,有思維。當年明月的這種「年輕」在書中的體現便是文字白話,語言口語化,使之通俗易懂。風格幽默,人物鮮活化,使之吸引讀者。同時,史實正規,主線清晰化,使之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既有學術性,又有趣味性,讓人很輕鬆的閱讀歷史,讓歷史很輕鬆的被人記住。
這部書的可貴之處還不僅限於此,除了學術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在書中,作者還從歷史人物特定環境下的角度出發,描寫了大量令人折服的心理活動,正像作者自己說的,他不是寫歷史,而是寫人物,更是以心寫史、寫人。開創了心靈歷史的先河,達到了以心寫史的巔峰。正是由於作者自己用心深入到了歷史,深入到了歷史人物的內心,讀者才能理解一段歷史,理解一件史事,理解一位歷史人物,進而使思想得到升華。
除了這些,本書的另一個閃光之處便是加入了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評價、人倫道德的演繹。在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在針對著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會有著不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即使在相同的社會轉型期階段,各個朝代的制
度也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於此,作者做了全面的分析,客觀的評價,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將張居正改革與宋朝的王安石改革從起因、人物主觀因素、措施、改革理念、結果、意義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比與分析。完全結合歷史事實,論據充足,論證有力,論述清晰。凸顯出其一定的學術價值。而在其對比分析過程中,作者以其特有的幽默風趣的筆法再次將嚴肅專業的制度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再次體現了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統一。而在人倫道德的演繹中,作者也以其善於深入人物內心的特點,不依據歷史定論的感情色彩先入為主,而是先客觀的將其作為一個普通人看待,從人物所做事件的背後出發,從人物的成長曆程中探索原因,而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這樣一來,就使得歷史事件的發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眾多人物中,印象最深得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於戰亂年代,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二十一歲的時候被朱元璋分封到大都(今北京)燕王,由於太子的存在,朱棣年輕時代幾乎沒有什麼追求,他知道自己繼承不了皇位,於是他索性在自己的分封地和蒙古人打起了交道。 他率軍多次打敗了蒙古人的大規模入侵,在這一過程中朱棣不但積聚了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而且贏得了父親朱元璋的賞識。但朱元璋還是在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讓朱棣吃驚不已,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作為皇子中的佼佼者居然沒有能夠繼承大統,朱棣從這一刻起,便開始磨刀霍霍,積聚力量準備爭奪皇位,最後他獲得了勝利。朱棣在位期間,非常勵精圖治,他努力發展生產,他平安南(今越南)、打蒙古為國家贏得了長時間的和平時期,他還主持修纂了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他力排眾議把首都遷往北平。他為人雷厲風行卻又「詭計多端」,他不是一個安分的臣子,他卻成為了一代偉大的皇帝。就是永樂到宣德年間的「永樂盛世」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而這個盛世就是明成祖朱棣創立的。他有著很強烈的欲望,奪走了侄子的地位手上沾滿鮮血,但是他也勵精圖治,創造了一大盛世。他既有君主的政治頭腦,也有作為普通人的私慾。這便是一個真實的朱棣,
真實而虛假。而這也是作為政治家的一個常見的面貌。
當年明月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但他卻能不安現實做出看起來和自己生活毫不沾邊的事,這種「能折騰「的精神真的是需要我們大學生三思的。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三)
明朝是怎樣的呢?這本《明朝那些事》會將你想知道的是統統告訴你,也會帶你走進明朝。 明朝的故事很豐富,令我最有映像的就是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了,他小時候是個平民,一無所有,是因為造反才得到了天下,放牛、化緣、做和尚、造反、做皇帝,這是他一生的工作。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人為什麼他能做皇帝呢?是因為他有很多猛將。
他曾經打敗過張士誠、程友良,記得跟程友良的那場大戰他沒有在。他的侄子朱文正靠著一點點兵力撐了幾個月,但卻自以為是,遲遲不叫援軍,後來還是硬著頭皮去叫了朱元璋,看來沒有大軍是不行的。
當然他還有很多本事,()他可以在最危險的時候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他還可以在慌忙之中臨危不亂,就是因為他的果斷和冷靜才使他成功的登山了皇位。他應該自己都不會想到。
後來他登上了皇位,為天下百姓做出了很多有意的政策。就因為他來自民間,知道民間百姓受貪官的壓迫和欺壓,所以他發布了一條政策:只要貪污者和欺壓百姓者就一律斬首。 但人總是有缺點的,他為了自己的天下能夠千秋萬代,到最後殺掉了自己曾經出生入死的功臣,就他也沒有逃脫了每個帝王該有的缺點。不聽勸告、剛愎自用。
所以只要你看了《明朝那些事》就會覺的自己在跟朱元璋說話,怎樣想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