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敬告青年讀後感2000字

敬告青年讀後感2000字(一)

《敬告青年》作為該雜誌的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對國民的改造,首先應該放在對青年人的思想上,因為他們才是歷史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們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項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其中,貫穿這六項標準的一條紅線是民主與科學。

在這六項標準里,我想簡單談一下他的第一項和第六項標準的積極意義。「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這條集中反映了陳獨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認為人應該具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人應該是自由平等的,我們應該打破君權神授這種封建等級觀念,求人權之解放,這是作為人的基本權力和人格。

陳獨秀深受西方進化論和人權平等說的影響,極力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想把中國人徹底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視人的國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養,以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條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這也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反映出他對西方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

的確,西方近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根源於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幾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劃時代的變化。陳獨秀目睹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後,深感中國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的匱乏,使他深刻認識到在中國推崇科學的巨大作用和歷史意義。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陳獨秀的有些思想和認識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皙種之所為,以並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接納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問題和方式絕對化,走向了極端,這不僅不適合中國所特有的國情,而且從現在看,歷史證明這樣做有失偏頗。

敬告青年讀後感2000字(二)

讀罷《敬告青年》,陳獨秀先生對青年進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動容。雖然他提出的六點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國家民族危急的時代,提出如此一針見血的建議難能可貴,其中的一些建議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作為青年群體的一員,我深深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所感動。我們作為社會的新人,本該「新鮮活潑」,積極向上,「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勇於擔當社會責任,肩負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並「奮其智慧型」為理想而奮鬥不止。然而大學裡終日碌碌無為,渾渾噩噩,只求三餐溫飽,一覺睡到自然醒,甘於安逸平庸者為眾,這樣的生活如何能擁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氣,如何能實現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有從何談起?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就應當珍惜光陰,練就強健的體魄,「遵新陳代謝之道」,樂觀積極,奮發向上。青年是社會的希望,青年的狀態就是社會的未來,青年當自立自強,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讀後感2000字(三)

清朝閉關鎖國末期,慈禧對天下的統治逐漸變的衰弱,民間出現了很多革命與變法,戊戌變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國變法運動,儘管沒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還是十分先進並且很有活力,也為後續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果實,還想恢復帝制,獨裁天下,殊不知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已經開始為推進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專製做好了準備。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新文化運動從此拉開了序幕,《敬告青年》作為其中的開篇宣言,體現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青年們渴望科學與民主的進步思想,也表達了他對後代青年們的鼓勵與期望。

陳獨秀先生開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描繪了青年生機活力有朝氣的一面,青年時期是人最美好的時期,而此時的青年對於社會有著重大的責任,社會的變革與創新都離不開他們的力量,現在陳先生正需要這些力量,他為他們注入新的活力,讓他們成為一把利劍,打破封建的牢籠,打敗陳腐朽敗的落後分子,以此給國家帶來希望與未來。因此,他在宣言裡面闡述了他對青年人的六點要求:

第一點是自主而非奴隸的,實質上是表達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備了這點,青年才能初步的從意識裡面解放,但是實質上的脫離還需要自身的進步與時間,只有民主自由與平等,青年們才能吸取科學的思想與先進的文化。於是才有了第二點——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時間的改變,空間的改變,世界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變化著,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點,而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認知度,只有青年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認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們競爭,不僅需要一顆堅定的上進心,還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開始懷疑,開始逃避,或者總是為自己尋找藉口,覺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繼續做,那麼他將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這就是陳獨秀先生為了完善第二點提出的下一點的口號——進取而非歸隱。

青年進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只要他們不斷的去學習,去研究,去宣傳,去創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靈活應變,沉著冷靜,就不會重蹈閉關鎖國思想的覆轍。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陳獨秀先生在第四點裡重點指出了閉關鎖國無異於閉門造車,如果繼續這樣的形勢,中國必將走向滅亡,那麼後代毫無未來可言。

而從文化與科學來談,陳獨秀先生提出的實利而非虛文的,科學而非想像的要求讓青年們更加感受到了科學文化的內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貼近現實社會,無論從發展還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實際的作用,而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還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獲得來年的幸福,莊稼才會大豐收等等,這種思想在民眾心中已經根生地固,想要讓民眾擺脫這樣的愚昧無知,就需要青年們從國外學習深造,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來知曉這些並不能帶來任何好處,用科學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眾。陳獨秀先生認為,科學的力量可以改造社會,驅散愚昧,科學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據的,是進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態度結合了西方進化論的思想,猛烈的抨擊的舊文學,舊政治,舊倫理,試圖喚醒國民的獨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隸道德的束縛。()

所以,無論從哪一點來看,陳獨秀先生對於民主渴望一刻也沒有停過,對科學文化的探索也沒有絲毫的改變過。人們只有達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體制的束縛,才能真正的擁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國脫離當時的窘境。而科學則是人們對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變我們認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陳獨秀先生對於當時世界還不夠充分的認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惡習,比如實利主義讓很多當官的開始鑽文化思想的空子從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說,諸如像《敬告青年》這樣的文章,讀了之後才會讓我們更加覺得我們的痳木不仁,浪費時間,讓我們重新抬起頭去面對很多困難與挑戰,讓我們更加的努力,去實

現我們的夢想,然後可以為這個國家盡一份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