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讀後感(一)
曹操是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的雄才大略在於其善於審時奪度,求才若渴,善於納入賢才,曹操曾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要求各級官吏在選拔人才中不用盡善盡美,只要真正有才,有些小缺點也可以忽略,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投入曹操門下門人甚多,一時之間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不得不說與曹操的愛才有道有很大的關係。曹操不僅善於納才,還很樂於愛才,曹操曾納過一個賢才,叫做陳琳,他本是袁紹的下屬,曾替袁紹撰文罵過曹操,但是平定河北,陳琳歸降後,曹操見到陳琳的時候,雖然當面責備他,但是,曹操並沒有處分他,而是不計前嫌,任用他為自己掌管文書工作,曹操的胸襟可見一斑。張繡曾是曹操的死敵。曹操的兒子和侄子都是死在張繡之手。但是,曹操覺得張繡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因此在官渡戰爭之前,仍和他握手言和,重歸於好。其實曹操的成功確實也與其闊達的胸懷和廣闊的胸襟有很大的關係。
曹操也是一流的文學家,曹操的很多詩詞如《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董卓歌》等至今仍然廣為流傳,曹操的詩詞通俗易懂,魯迅先生還曾特別拈出通脫一味,激賞不已。 曹操一生南征北戰,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雖然艱辛,但是曹操總是滿懷鬥智,他的詩很多都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體現了他自己的遠大抱負和豪情壯志。像曹操當時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便寫下《龜雖壽》這一組詩,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曹操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
三國是本好書,每個人讀三國會有不同的感觸,而且每個人每個時期讀也有不同的感觸,以我現在的心境來讀三國,我崇拜的是英雄,學習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讀三國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篇三國演義,不喜歡劉備,歷史人物中,最喜歡的就是曹操了,所以對這篇文章很有一種認同感,可是看到作者的「最後總結」時,突然有種冰涼的感覺,這個「最後的總結」跟整篇文章很不相襯,好像是硬生生的加上去的,看前篇,覺得是個思想成熟且獨立思考的人所寫,一個最後總結卻感覺又是一個被洗腦了的結果。看似理智,卻又理智的過了頭,理智的不帶一絲感情。喜歡就是喜歡,這是很自然的人類的感情,怎麼又硬要跟「封建社會的局限性」聯繫起來了呢?在那個時代,做那個時代的事,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有什麼不對呢,時代在發展,難道我們現在的時代就是最完善,最成熟的社會形態麼?也許很多很多年以後,後人也要評說我們很局限很落後呢。其實封建社會的很多思想,學說,比如孔孟之道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並非象被批判的那樣一無是處,一個民族還是需要有些思想和信仰的,比如這樣那樣的思想學說,比如基督教,佛教這樣的宗教信仰,也許這些並非象數學、物理學那樣在邏輯上無懈可擊,甚至並不一定真的存在,但卻是一種心靈的需要,況且很多宗教都是倡導自然,和平,約束人類過分的欲望,並無破壞性。而人類一旦到了連一點信仰都沒有時候,心靈就會變得或空虛,或肆無忌憚,如果更無完善的社會制度加以約束,破壞性就會變得更加暴露和無以約束,封建社會的思想,學說被否定了,卻沒有給出新的更先進的思想,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心中沒有任何信仰,沒有什麼事是他們不敢做的,他們只相信弱肉強食的準則(從某種角度看,跟動物也沒有什麼分別吧),或者他們只相信自己。他們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民族的感情,國家的感情,人類的感情,自然的感情,甚至親情,愛情跟他們的準則相比都顯得那樣脆弱。
所以,人,或許還是需要些信仰,或者需要點感情的吧。
讀三國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認識了劉備,關羽,張飛,我還認識了諸葛亮,我還知道了黃巾起義,安史之亂,絲綢之路,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為如何寫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等等,在歷史上,真有其事。《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還有一些歇後語,比如: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關公喝酒----不怕臉紅,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等等等等,還有很多關於三國的成語,()比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過關斬將,水淹七軍,等等……還有著名的三顧茅廬,煮酒論英雄,還有周瑜說過的:「既生瑜,何生亮!」
是不是覺得很好看呢?還有很多精彩故事,你自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