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賴活,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兩種態度都沒有錯的,不過現在看來更多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影響大一些,但也不能僅僅就當這是一場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寫出了離騷還是無用文人一個,往身後來看,死的卻也值得。還有個問題,就是既然戰國七雄都是屬於華夏中國,那後世效忠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回來看看屈原離騷之所以成為後世的榜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愛國投江的影響使人們衍生的了解並愛好,其實同時代的宋玉等人寫的也很好,為什麼就比屈原名氣小呢?政治跟文學結合起來了啊。還有一個就是氣質問題了,屈原愛國,所以寫成離騷,如果他不愛國,或者說不愛的那麼強烈,不去投江,也就不會寫出那麼好的作品了。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為楚國滅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較強硬,現在的楚地有人說土話「不知周,大概那時候流傳下的。我覺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個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滅的也那麼快,敗也由楚。
有些人沒事就說什麼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自殺的人,不管出與什麼樣的原因,都很難聯想到偉大,就算他愛國……
屈原投江讀後感(二)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當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後,我才真正的認識了屈原,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大約生於公元前343年,我還知道了屈原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他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 「 博聞強志 」 , 「 嫻於辭令 」 。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隨後,屈原又被放逐離開楚國的都城郢都,到了漢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頃襄王流放漢江以南。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難以抑制心中的悲傷,在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於汨羅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挫折,戰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動力,最終走向成功。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的遠大理想,擁護世界和平,強烈反對破壞、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要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祖國做出更大的奉獻。
屈原投江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一篇司馬遷寫的名著——《史記》。其中,我有一篇記憶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這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當時,屈原的國家快滅亡了,於是,愛國的他,便向皇帝傳上了他的幾個改革方法。不料,皇上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將他降了職,屈原十分憤怒。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國家國土淪落,屈原滿懷悲憤,投江自盡了。()人們非常懷念屈原,他們怕小魚吃掉了屈原的屍體,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這便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動。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麼?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採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麼?尤其是最後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麼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繫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