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這裡真安靜讀後感

這裡真安靜讀後感(一)

看了《這裡真安靜》,我就想起了日本侵華戰爭,曾經一度我曾厭惡日本人,感覺他們面目可憎,但是我又同情他們,他們終究失敗了,終究沒有打敗我們中華民族,但是他們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同時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的侵略,也許現在的中國仍然在沉睡,也就沒有今天掘起的中國。

軍人、,雖然他們的軍人有著錚錚鐵骨,但他們終究葬於異國他鄉,也許這裡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也許只有這裡他們才可以洗去曾經的罪惡,但他們仍然昂首挺胸,似乎他們仍舊想重新站起來,但一切已經過去了,他們只有在這異國他鄉靜靜地蕩滌自己的靈魂。

女人,雖然他們有著婀娜多姿的身材,但他們始終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他們不願面對自己的國度,也許是因為沒有完成任務而感到羞愧,也許是為自己國家的罪惡感到無地自容,他們犧牲的太多了,他們甚至不願透漏自己的名字,也許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恥辱。

文人,二葉亭四迷,這裡本來是他的一片天地,但他似乎並沒有怨恨他們打擾了他的清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對二葉亭太迷並不了解,或許他不是這麼想的。

軍人、女人、文人他們曾經好像有著某關聯,又好像彼此分離,但在這樣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他們的靈魂似乎融為一體,共同贖他們曾經的罪惡!

這裡真安靜讀後感(二)

只要一提起日本這兩個字眼,作為中國人的我們總會想起:抗日戰爭。日本人來到我們中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來侵略我們的國家。我們十分痛恨與憎惡他們。在《這裡真安靜》這篇文章中,余秋雨寫出了對日本的諷刺與痛恨。

日本人如此的沒有人性,在英國軍隊的戰俘營裡面竟然還有日本兵絞盡腦汁去給死去的將軍寺內壽一去搭建墳墓,還費心的將那南洋滴的日本人的鮮血最多的泥土與石頭來搭建這個墳墓。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日本人的野心可真是夠大的,為了擴張領土或者說是地盤,不僅僅侵略了我們的國家,還侵略了那麼多的東南亞國家,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建立大東亞共和圈,簡直是無稽之談。而把那麼多的墳墓建立在了新加坡,怪不得那麼安靜沒人去看,都是那樣痛恨與憎惡他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

在本文中描述道:日本人搭建的不論是妓女的還是軍人的墳墓都是那樣整齊規矩,他們在託運材料時還要遇到很多的困難:死亡。疾病。勞累。這就是一種精神,我們如果能夠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我相信我的國家能夠更加富強,每個人會更加向上,做得任何事情都可以十分認真。

這裡真安靜讀後感(三)

記得一年前就已讀過這篇文章。在嘈雜的書店裡,讀著作者對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的感慨,覺得很難以理解這個墓地帶給作者的震撼。再次讀到這篇文章,不知怎的,竟有些畏懼。

曾經看過魯思·本尼迪克特的,那本書中講述了一個矛盾的民族:性極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意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怯懦……回過頭再看這篇文章,才明白過來這種畏懼原來是來自一種發自靈魂的佩服。()

跟隨作者徘徊在僻遠森嚴的墓地,我的心被一個個石樁所震撼。當我看到那些日本戰俘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弄到每一戰犯處決時灑血的泥土,匯集起來豎起一個「殉難烈士之碑」時,我產生了一種極其複雜的情感:憤怒,恐懼,敬佩。因為他們對殘忍的司令寺內壽一的敬重而憤怒,因為感受到日本人人性中非人性的無條件服從而恐懼,因為看到墓地中上下有序的嚴謹、等級森嚴的認真而敬佩。而書中對那些戰俘要為司令修墓的描寫,更讓我明白了日本民族強大的原因。「。……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採用柔佛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裡開採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拚死長途運來。」我好像看到在牢獄中,衣衫襤褸的日本戰俘靜悄悄地決定了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一定知道,在運巨石的路上,他們會遇到死亡,疲勞,疾病……但他們用那決不服輸的精神戰勝了它們。而那種精神,是來自於他們骨子裡本有的對長官的忠貞和對同胞的尊重。而他們要先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則再一次證明了他們的嚴謹與認真。於是這塊墓地,被一種堅強所籠罩。

我們總是對日本懷著一種尷尬的看法。歷史總會讓我們對這個民族有著一種憤怒。但也許我們應該放下憤怒,去學習那些我們本很早就該有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民族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