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黃昏讀後感(一)
我看這本書,其實是在很多年以前,那時候我在上國中,看到我的一個同學家里有這麼一本書,就借來看。沒想到這一看就是魂牽夢繞,這本書超乎我想像的精彩。我用了一夜的時間看,並且一度痛哭流涕。其實這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那個年紀,我的同齡人還在看金庸和瓊瑤的時候,我就開始看這種所謂「傷痕文學」的作品。這種經歷,讓我的青春變得索然無味。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作《血色黃昏》,她的作者是老鬼,他是楊沫先生的兒子。後來去了美國,很多年以前我看到過一個報導,好像他在美國一個城市裡面開垃圾車。報導作者的口氣是一個感慨,因為一個有點名氣的中國作家竟然只能在美國開垃圾車。但是,我想如果他看過這本書的話,他一定不這麼想。這個叫作老鬼的作家,這個叫作馬波的男人,這個楊沫的兒子。在他的青春歲月面對了那麼多的痛苦,垃圾車又算得了什麼?可是,即使是這樣,我們也很難給這個作品定位,於是我只能說他是一個「傷痕文學」。但是他文學嗎?難道我們就要把一代人的青春的損耗歸於文學的範疇,然後再去細細品味嗎?我想,不盡然。
老鬼的這本書國內已經很少,我還是出國後發現了一個英文的版本。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又不足以了解它,於是我就下載了電子書。我不愛電子書,因為它沒有書籍的一種外在形式,可是,我有時候又不得不依靠他,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悲哀。老鬼的這個新版本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比如說他人生第一次的性經歷,這點讓我很感興趣。但是還有一些內容被刪除了,其中就好像有他們當年在工棚里睡覺,啃羊骨頭,然後手淫的情節,說實話,我深感失望。你不知道,我在 14 歲的時候對這些情節有多麼感興趣。
老鬼的這本書講的一個背景的中學生,為了回響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的號召,毅然的和幾個夥伴去內蒙插隊的故事。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故事,這是作者真正的生活經歷。那種血色的黃昏,略帶殘酷的青春,有時候讓我們不寒而慄。他被批鬥,就是因為說了幾句不合時宜的話;他寫血書,就是因為要得到一支槍,想和敵人拚命;他們去救火,然後為了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荒山, 69 個青年人被活活燒死。他們的死亡毫無意義,所以他們註定會被遺忘。這個世界的歷史,註定是英雄史,小人物哪怕去死,也毫無聲息。然後他想過逃亡,想過坦白,想過背叛,想過愛情。最後,他只能看著他心愛的姑娘遠去,然後拿起一把她吐出的瓜子皮塞到自己嘴裡。這是我見過的最獨特的生活和最不堪的愛情。
每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一句話:青春若此,可以一死。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在自己的腦袋上開一槍,然後倒在草叢裡,慢慢的變得乾枯。可是老鬼活下來了,而且給我們帶來了這樣一部作品,我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
在這本書裡,你看不到任何關於幸福的東西,這可能就是它的意義所在。
血色黃昏讀後感(二)
讀幾遍《血色黃昏》也感受不到。這是我讀小說《血色黃昏》後的第一感受。
第二、書中髒話太多。
第三、在那個特殊的「火紅」年代裡,()出身不好,就應該逆來順受。退一步講,即使出身好根紅苗正,但說錯話了、辦錯事了、站錯隊了,也要挨整受批判。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夾著尾巴做人,好象出門在外的人,見人矮三輩,見誰都要叫爺。可老鬼偏偏不認頭、不服軟,又是抗爭又是出逃上訪,又是寫清白材料又是不服管教。最後他迎來了改革開放,等到了撥亂反正,走到了勝利的一天,得到了平反,恢復了名譽。而有多少人在抗爭中、在出逃上訪中、在寫清白材料中、在不服管教中想不開自殺。自殺了也就自殺了,小命嗚呼,那年代人命能值幾個錢。又有多少人雖然沒有想不開自殺,但在整日冤枉委屈中病死了,小命丟了也就丟了。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點道理應該懂。在那個大形勢大環境下,委屈的事多了、委屈的人也多了。你說你的事委屈,比你的事更委屈的多了;你說你委屈,比你更委屈的人多了。
往前看,有堅定的信仰,相信我們的黨,再難再苦再受罪,算個啥。
往後看,好死不如賴活著。此話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