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鄉愁余光中讀後感

鄉愁余光中讀後感(一)

在現代的詩篇和散文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思鄉,也表現了他盼望祖國大陸的統一。他,就是著名的台灣詩人,《鄉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到了台灣,共產黨就把解放台灣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說過:「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策」。漸漸的,中國和台灣從敵對到友善,開始逐漸走向光明,而到後來,台灣當局發生變化。一些台獨分子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陰謀。中國各族兒女和台灣大部分民眾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台獨鬥爭。

詩人余光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親眼目睹了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看到了時隔幾十年後,有的人與在大陸的親人抱頭痛哭,敘述著太多的悲歡離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親人的墳墓前。於是便寫了這首小詩《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親在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後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頭。

詩雖然不長,不過卻表達了他對祖國統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繪了祖國了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蹟,而有一些則是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

而現在,當我們再一次品味這些詩時,不免會產生一種想法:台灣到底何時統一?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一個知數。而現在我想說的是:「讓我們盼望祖國大陸早日統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劇再次出現。

當然,余光中作品還有很多,我在這裡只舉了一篇,如果本文有什麼問題,請給予改正。

又一次讀到余光中先生這首著名的鄉愁,其中飽含了作者對故鄉、對母親、對愛人的熱愛,進而把感情升華為對祖國大陸的熱愛,其中還隱含著作為祖國的一部分早日回歸大陸的熱切期盼,這個應該是作者寫這首詩的深意。

這首詩以極其平淡簡單的文字表達了深摯的情感。我覺得這首詩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詩人寫的時候好象不是在用文字書寫,而是在用心書寫,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從詩人心底里流出來的感情的泉,細膩而清冽。給每一個離家在外的遊子以心理的共鳴和激盪,很久沒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想念那些愛護自己的親人。

鄉愁余光中讀後感(二)

應該說,余光中在大陸出現不久,就凝固成了一個文化形象:攜一縷鄉愁,聽一襲冷雨,淺淺海水那邊的月下孤影,蒼老淚滴。啊,退回唐朝,這分明就是李白的對影三成人,杜甫的憑檻淚泗流。如果僅從這樣的文化符號上來讀余光中,顯然對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傳入大陸,也就是詩歌《鄉愁》,散文《聽聽那冷雨》等極有限的幾篇。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鮮明的逆旅異鄉的愁思永晝,故園依稀的夢魘,鄉愁的文化附庸,越來越像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鄉愁》,卻在各種各樣的場合或譜曲,或傳誦,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詩歌的真正的質地來比較的話,洛夫的《邊界望鄉》要比《鄉愁》高出很多,無論意境和語言。

余光中創作的指稱有很多,什麼「四度空間」、「藝術上的多妻主義」、「左手為文,右手為詩」等,但這除了說明他的涉獵的領域寬廣之外,和他的創作成就好像關係不大。只要認真讀過余氏的人,應該都能領會。

余光中的詩歌,除了它的主題能滿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麼經典之作。像那首《鄉愁》就不必說了,還有《風鈴》、《等你,在雨中》、《連環》、《算命瞎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等都只能說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幾首,像《碧潭》、《五陵少年》、《問燭》、《永遠,我等》等還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寶島的詩人洛夫、鄭愁予、商禽還是要遜色許多。老余的詩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太注重音韻和節奏了,這樣大概容易害義,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詞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余更適合當一個出色的詞作家,真的那樣,台灣的莊奴怕是要掉飯碗了。余光中還有一點和南朝的謝眺類似,就是詩中的佳句很多,而整體的效果平平,像「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回去夾在唐詩里/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滿月下》),「黑蟠蟠的松樹林的背後/那一截斷霞是它的簽名/從艷紅到燼紫。有效期是黃昏。」(《山中傳奇》)等等,很多。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估計與老余較高的古典文學修養有很大的關係,從鍊字到鑄境都是那樣的雅致,古風浩蕩。

如果這樣的古典修養,加上西學的穿鑿,用之於散文的寫作上,必定會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認為,余光中的散文創作成就遠遠高於他的詩歌,高於他的其他「兩度」(翻譯和評論)。早期的《逍遙遊》、《聽聽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鈴》、《我的四個假想敵》、《山色滿城》、《日不落家》、《何以解憂》等一些,文情揮灑,瓊思玉想,妙語天成。特別是在新世紀,余氏的如掾之筆更是爐火純青,像《螢火山莊》、《思蜀》、《金陵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終結篇章。如此厚學,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計能與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橋還有點可比性,但董橋過份的掉書袋,占故紙堆,顯得性情不足,舊文人的痕跡太重。董橋的學識絕對不輸老余,只是他們走的路線不同罷了。

唯一有點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橋一類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種輕佻頹廢的文風正在養成,散文也能寫得讀不懂,只知道「詩無達詁」,沒想到散文也要去詁,禍兮?福兮?

說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說,心裡有點堵。不久前,學者趙稀方一篇文章《揭開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壇上下開了鍋,一些無事生非的傢伙開始蠢蠢欲動。文章的中揭開的,又是國人很感興趣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竟而質疑余氏的「人格問題」。我想,不敢是誰,只要攤上了這個敏感的問題,你大概就會百口莫辯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沒有「政治問題」的思想,那終歸是歷史的問題,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政治氛圍中,誰能保證自己不陷入困境,與統治者同調呢?歷史的問題就留給歷史去審判吧。還是回到文學話題上來解讀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話,也不存在什麼神話的破滅,給海峽游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余光中一點寬容吧。

鄉愁余光中讀後感(三)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 ,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