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此文通篇讀來,總覺些許怪,是除語言外說不出的怪。若非語文老師言:「狂人,即瘋子」,現今我仍予狂人以諸多奇怪可笑之解釋。全文從一個瘋子的角度下筆,自是不同尋常,其實文中之我並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話,更具虛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處充滿假、惡、醜,無絲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見當世親人間之殘忍無情。然「我」勸兄之言語,竟非出於狂人之口,確是一有先見、良知、正義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藉此文以告世人。
看終句,「沒吃過人的孩子們,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靈純潔美好,沒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於孩子,此乃對未來之美好嚮往。
若先生在,觀今之社會,千年陋習雖未根除,少不同那時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間,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國之精神,若不被後世繼承發揚,奈何?先生雖已去,但諸多事吾輩亦可做,雖不及先生,實可做。先生為國獻之甚多,吾輩竭力還先生一「風清氣正國貌新」又如何?此舉更為國矣!
魯迅之前,無一魯迅,希望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500字(二)
前幾日抽出時間閱讀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讀完文章後發現,實際上,偉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充滿世俗氣息的日常生活。
通篇通過女性的細心體察描寫了魯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例如先生幫作者蕭紅點評穿衣、先生爽朗的笑聲、先生家裡的衣食、曾經夜晚路過墳地的經歷等等。
文章的開頭就顛覆了以往的魯迅形象,「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短短几句描寫,就塑造出了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的魯迅形象。跟先前我們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是作者用自己心靈感受的非常生活化的魯迅,是一個使常人敢於走近並能夠伸手去觸摸的可親的魯迅。
文中多次提到了魯迅的笑聲,比如作者去魯迅家包餃子吃,「餃子煮好,一上樓梯,就聽到樓上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衝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得熱鬧。」這是一種多麼溫馨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景致啊。
「魯迅先生在四月里,曾經好了一點,有一天下樓去赴一個約會,把衣裳穿得整整齊齊,腋下挾著黑花包袱,戴起帽子來,出門就走。」「出門就走」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全文平平淡淡,沒有特別誇張,但卻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有溫度的魯迅」。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裡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裡很深的時光。」他嚴格地要求著別人,同時嚴格地約束著自己,但卻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他對於青年人的愛,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魯迅的可親的體溫,他是那個寒冷年代的一個無可替代的強大的熱源。
閱讀魯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嚴肅的魯迅,又可以通過閱讀《回憶魯迅先生》了解一個有著普通人的心態,會對人的穿著品頭論足,會和年輕人開玩笑,同樣享受親情的有溫度的魯迅。
正如他的詩歌所說的那樣:「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500字(三)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