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的讀後感(一)
今天,我在網上看了,《孝在我心中》。
我感受最深的是:
汪貴仙的眼睛濕潤了。幾天後,她將外婆接到了海口。儘管業主免了她的房租,但除了課餘時間打工有一些收入外,汪貴仙並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日子過得還是比較艱難。儘管如此,每個星期,汪貴仙總要想辦法買點肉給外婆增加營養,而她自己,卻總是推說不喜歡吃肉,把好的菜都夾到外婆碗裡。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原來連站起來都困難的外婆,現在竟然能穩穩噹噹地走路了。
為了讓外婆開心,汪貴仙再忙也要擠出一些時間帶外婆到周邊走走。她帶外婆去過公園,去過熱鬧的商業區。外婆很高興,時常在人前說:「我這個外孫女啊,孝順!」
帶著外婆讀書,畢竟是很大的負擔。有人問汪貴仙對此有什麼想法,汪貴仙想也沒想就說:「外婆的舐犢之恩深似海,我們一生都難回報。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不管日子有多艱難,我絕對不會讓外婆離開我,不會讓外婆受委屈。」
在黃來女的細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說話逐漸清晰流暢,並開始下床走路。黃來女不時扶著父親到門口大樹下乘涼,給父親扇扇風、講講笑話。同學隔三岔五地到她家來聚餐,大家每次都買很多菜,小小的屋子裡,充滿了歡聲笑語。陽春三月,櫻花正艷。黃來女攙扶父親一起來看櫻花,同學爭著相伴,一路談笑風生。黃來女鼓勵父親說:「爸爸,今年我攙扶你來看櫻花,明年你可要爭取自己走著來啊!」
黃來女這個願望,在父女倆的共同努力下,果真實現了。第二年的陽春三月,一個晴朗的日子,黃來女攙扶著父親走上了櫻花大道。武大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劉昊同學,為他們義務講解武大的百年歷史。黃爸爸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從櫻花大道到理學樓,從人文館到珞珈山,美麗的校園留下了父女倆的歡聲笑語。
父親得的三種病都是頑疾,需要長期治療。對此,黃來女早做了足夠的思想準備,她說:「不管怎樣,我都要把爸爸的病治好。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要帶著爸爸,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對於幫助過自己的人,黃來女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默默地許下心愿:要照顧好父親,優秀地完成學業。日後,在有能力幫助別人時,我要盡力地去幫助更多的人,永遠將愛心傳遞下去。
夫和婆婆不同意,張建霞不再做聲。家人的好意讓她覺得自己更應該義無反顧。她瞞著家人,一個人勇敢地去抽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醫生說,她是o型血,而且從各項指標看,可以為公公做肝移植。聽到醫生的解釋,她心裡感到很高興。現在不用再等肝源了,用自己的肝就可以救公公,公公有救了。
可是,當丈夫和婆婆知道她可以為公公做肝移植手術時,並不像她那麼高興。婆婆當時就流了眼淚,她說:「建霞啊,你能有這個心婆婆就知足了,怎麼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個閨女,況且孩子還小,你要有個好歹,咱家可怎麼辦?你父母怎麼辦?不行!」公公也堅決地搖頭:「不能讓兒媳婦捐肝!這病怎麼也治不好的,我不治了,回家。」
張建霞動情地勸說道:「爸、媽,別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輕,恢復起來也快,你們不同意,就是不把我當自家人。如果因為沒有肝源我爸不在了,我能給爸捐卻沒捐,這輩子我也不能心安啊!」說著說著,張建霞流淚了。公公、婆婆、丈夫也都流淚了。
關於孝的讀後感(二)
孝!何為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一個人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首先就是做到「孝」。
現在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在注重培養一個人的孝心,一個人的孝心有多少則他就離成功有多近的距離,成功以否都在於這個人是否有孝心。
現在社會中有許多有孝心的兒女都有這樣一個願意,希望父母能身體健健康康的長命百歲,當我們成就一番事業時,當工作不忙的時候,當兒女成人之後,我們一定會給父母更多物質上的富有,一定會多陪陪我們的父母讓父母能開開心心的享受天倫之樂。在享受幸福的時候也別忘了人生有限,時間的短暫,在我們不經意間悄悄地流逝,而我們雙親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的披上了銀髮,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走向生命的終點。當我們認為有時間。有條件盡孝時,「子欲孝而親不在」。孝敬的大門永遠永遠地關閉了,這樣一來留存在你心中的是無法彌補的悲傷。遺憾和悔恨!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粗心懈怠而錯失盡孝的良機,最後萬般的傷悲。「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的幸福。這就提醒我們要記得「忙碌是不能不盡孝的理由和藉口,我們作為兒女的,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擠出時間和精力來照顧下我們年邁的父母,以表達我們的孝心和報答養育之恩。
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這個問題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這個人是否有孝心。有錢盡孝固然是很好,但孝子大多都是出自貧窮家庭里的孩子最多,此所謂「家貧才能出孝子。」雖然說「孝」與金錢有些內在的聯繫,但是孝心和金錢不能等量的來看待,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有錢的人就拿山珍海味的的來『孝順』父母,而生活條件差的人就談不上什麼山珍海味了,只能從精神上來報答父母了。其實父母並不希望吃什麼貴重的食物,雖然「民以食為天」,但是父母更多的是希望精神上的滿足。兒女大了各各都出去工作了,只留下年邁的父母在家中,這讓他們感覺很孤獨。很寂寞,他們理解兒女的工作繁忙不能永遠地陪在身旁,為此他們多很希望節假日的快快來臨,這樣就可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啊!這就是現代所有母親的心愿。父母處處都為我們著想我們怎麼能不為父母著想呢?所以說我們忙是打個電話報聲平安,不忙時「常回家看看」這樣也是『孝』的表現。
『孝在我心中』光這樣說是沒有用的,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實際行動起來,只有行動起來盡孝這樣才是真正的做到孝順,如果光說不做那是沒有用處的啊!所以說「實踐行動才是檢驗孝順的為一標準」。在我們父母還年輕的時候,在一切都還來的及的時候好好的孝順我們親愛的父母。在此也別忘了時間是殘酷的;別忘了人生是短暫的;別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別忘了生命本是不堪一擊的脆弱,否則您將永遠無法盡孝,無法報答父母的恩情,因為盡孝是不能等候的。
關於孝的讀後感(三)
星期一晚上,我讀完了一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孝之道》
內容是這樣的:主人公王雪琳的媽媽為了一株山茶花與年長的爺爺吵架,媽媽說那株山茶花是因為長期沒有澆水而死的,可爺爺明明每天都堅持澆水,怎麼會死掉呢?在一旁的王雪琳走進那株已經枯萎的山茶花,仔細觀察起來,發現山茶花的葉子上有蟲子的齒印,原來山茶花是被蟲蛀死的呀!她不忍心再讓爺爺背黑鍋,便站起來對媽媽說:「媽媽,山茶花不是沒有澆水死的,是……」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媽媽打斷了:「去去去,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被媽媽一訓,王雪琳那不爭氣的眼淚便嘩嘩地掉了下來了。()她哭著跑回房間,趴在床上大聲喊道:「為什麼不相信我!為什麼要罵爺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跑到哪裡去了?」
是啊!像王雪琳說的那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跑到哪裡去了?」「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值。」這些句子不由得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家中,我為了一點點的小事便向媽媽鬥嘴,傷了媽媽的心;在學校,有時也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同學爭辯。為什麼孔融四歲便能讓梨?為什麼黃香九歲便知道為父親溫席?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們為什麼辦不到?
我們應該深刻反思自己,讓「孝之道」回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