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讀後感(一)
《毛澤東與蔣介石》是我看完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作家葉永烈寫的紅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本書主要講了蔣介石和毛澤東分別作為國共兩黨的旗手,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合作與鬥爭,是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風雲史,也是國共兩黨的關係史。本書作者正是選擇了這麼一個特殊的視角,不斷地將他們比較,比較他們的思想,比較他們的功過,從他們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初次相識,一直比較到七十年代相繼去世。
毛澤東,他曾經帶領中國工農紅軍打敗了國民黨的四次圍剿,帶領紅軍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建立了延安革命根據地,打了無數的勝仗。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1976年去世。從他身上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認真,胸懷坦蕩,這樣才能勝利。
蔣介石,國民黨的第二任領袖,1939年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日。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驕傲和懷疑心重,在解放戰爭中節節失利。1949年逃到台灣。他始終不忘收復大陸,但總是失敗。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山陵。從他身上,我也學到了認真和執著,但做人不能驕傲,也不能心胸狹窄,不然就會失敗。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看得愛不釋手。我用了幾個月才看完。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後,我很感慨,國共兩黨沒有必要打內戰,而是應該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國外的入侵者。不應該醜化對方,而應該和平相處。
蔣介石讀後感(二)
近日一口氣讀完《蔣介石大傳》,雖然敘事略感拖沓,但總體感覺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人物傳記。
寫領袖人物的傳記是很難的,難就難在分寸不好把握。現在已經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讚歌的年代,怎麼相對客觀地描述領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資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筆和巨觀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種魄力,一種敢於面對現實、敢於說實話的魄力。
我這個年齡段或更早的人,對蔣介石的印象大多來自過去電影、課本等載體,基本的概念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目,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純粹的反面人物,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與領袖人物扯不上邊。讀了《大傳》後,才覺得過去的認識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麼的重要。過去這類書是不能出的,寫這樣的書小則判刑入獄,大則拉出去槍斃,怎麼能說蔣介石是個領袖人物呢,怎麼能說蔣介石在抗戰中運籌帷幄呢,怎麼能說是蔣介石的努力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呢?30年前這確實難以想像。
《大傳》讓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過去的歷史,那個滄海桑田、血雨腥風的年代,也讓我感知到當今社會的開放與包容,詆毀我們曾經的敵人並不能太高我們自己,我們太需要包容,這種包容來自於認知,而認知來自於歷史書籍,這大概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蔣介石讀後感(三)
閒極無聊,信手拈來一本《蔣介石傳》,書中以較為客觀的角度描寫了蔣介石從出生到日本求學,從從軍到登上高位,從權傾當野到敗退台灣的歷史過程。細細讀來,一個活生生的蔣介石躍然於紙,讓我思緒萬千。
關於蔣介石,想必並不需要我多說什麼?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對他有一個自己的評價?對於蔣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況: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除此之外,從沒思考過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的失敗該歸咎於什麼。
觀完全書蔣介石給我的感覺是,那是一個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個很傳統的男士,追尋著父輩光宗耀祖的思想,並一輩子實踐著。一個守舊的人用著守舊的方式統領著當時風雨飄渺的中國。如果說蔣介石的失敗在於他自己所說的黨政軍的腐敗,但其中卻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歸根結底,我發現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隨者感恩戴德,但錯誤的是他放縱手下一邊腐敗一邊效忠。畢竟整個社會都是由人組成,一小部分的腐敗卻會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聲四起。於是革命開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卻用兵力鎮壓,這大概是熟讀儒家卻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個心胸極其狹隘的人,當西安事變結束後,張學良將軍將蔣委員長親自送到南京,但極度憤怒的蔣介石對著幽禁了他三天的張學良說,'你關了我三天,我要關你一輩子'。
而蔣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張學良將軍幽禁生活的序曲,因為蔣介石喜歡這裡的山水風光,於是把張學良關在他的腳下,他最喜歡的妙高台下面雪竇寺的後面的小旅社中。這段歷史我不想多做評述,但一個人身關民族存亡正義的行為,雖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權威,就對一個人的人往後長達一世紀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他的火氣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還沒熄滅。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的沒有寬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卻一味的用金錢去討好追隨者們,也許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大誘因吧?()
他對人的包容在哪裡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侖美奐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許多的在當時很流行的房子,並擴建了自己的舊宅。一個統治著一個社會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這可能就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他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報效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家族,提攜和包容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甚至那個人是搶走所有家產的大哥。在他退守台灣時,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軍的可能會出現的不公平對待而把自己所有族親全都帶走,卻丟下了溪口千千萬萬的和他毫無血緣的人。但這些保留下來的故居,這些曾經見證了他的輝煌歷史的遺留物都在告訴我這是一個軍閥留下來的。一個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犧牲別人並掠奪更多財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書中最後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大意是說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如果不出現一個叫蔣介石的人,也會有另一個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這是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所選擇的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已。